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因病逝世 享年86岁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2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雄艺术网讯 据多方考证,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艺术家杨之光教授,于2016年5月14日晚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杨之光,又名焘甫,男,汉族,1930年10月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揭西人。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等职。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杨之光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家,是现代新写实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旅程中,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浴日图》《难忘的岁月》《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石鲁像》等铭刻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水墨人物画作品。美术史学家迟轲曾这样评价杨之光:“师从高剑父的杨之光,走的是徐悲鸿的路,深受蒋兆和的影响,绝对是中国画人物画的一流画家。”

  杨之光是构建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在广州美术学院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杨之光为美术界培养出一批著名画家,包括林墉、陈永锵、陈振国、梁汝洁等。他的学生们将杨之光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创作技法不断发展,使之生生不息。

  艺术观点:

  一、教育需先行

  1. 现代美育的真正作用与意义

  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应该与上个世纪有所不同。我们在上个世纪从事的美术教育是一个较传统的模式:强调技法、步骤和写实观察能力,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思维的特征,承担着反映生活、提高审美的责任,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为我们新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在这个世纪,一个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与体制在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凸显它的不足与落后,美术教育在其中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就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现代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培养现代化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意思维乃至表达能力都必须从小培养,这也是我为何年近八旬仍致力于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创意思维的美术教育更贴近艺术思维的特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全新教学方式。

  2. 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不容忽视

  我一直强调教小孩子画画绝非“小儿科”,这是一个素质教育工程,需要千千万万素质高的少儿美术教育的园丁全心投入,毕生奉献。我之所以也走进了这个行列,就是希望能借助我女儿杨红在国外多年的教研经验以及我在国内教育界的资历与影响力,让全社会对现代少儿美育有足够的认识和应有的关注。

  新的时代赋予了每一个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新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如何用美术这个学科,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创新勇气和能力的人才。我们的师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大河书画馆,就会耽误了一代人。老师自己画画水平高不等于教学就称职,仅重视技能训练那样的“正规教育”也早跟不上现代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了,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学生——这个世纪的主人时,要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作为老师,不要认为凭自己过去学的那点美术专业基础去教孩子绰绰有余,除了要不断地更新与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见多识广,善于研究,勇于探索,这样才不负于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3. 对孩子与家长的双重启蒙

  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老师往往有着双重启蒙的义务,不仅对孩子,还需对家长。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因素,导致一些家长会把孩子带向一条弯路:孩子学画就是“学艺”,最好成为“能工巧匠”,这种期望值不仅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会因为不了解现代美育的真正作用而断送了孩子的前途。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具有悠久考试制度的教育传统,应试教育因此也持续至今。但在我看来这种制度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有所改变。现代社会对人材的需求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中国应试教育下输出的“尖子”人才在国外频频受挫的例子屡见不鲜,当今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在国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人物画创作

  就人物画创作而言,艺术,生活,审美三者互相关联,都是值得画家去思索的美学议题。

  艺术表现生活,艺术为人生,这早在上世纪初便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的艺术主,高剑父老师在《我的现代国画观》中写道:“我认为艺术既是生活的形象,现实的反映……”;当年我曾见过他的一幅山水画,画中画有一架飞机在山谷中飞翔,这飞机对我的震动极大,要知道,飞机、大炮在中国画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它使原本“隐逸于山林”的传统中国画艺术走出象牙塔,走向了现实生活当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来自火热的生活和艺术实践。几十年来的艺术经历和经验,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普选,我不可能画出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如果没有长时间下放至农场参加艰辛的体力劳动,我不可能画出获得

  国际金奖的《雪夜送饭》;如果没有去矿区体现生活,我不可能画出家喻户晓的《矿山新兵》……我的作品和艺术成果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的。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提炼,需要挖掘生活的美,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人物画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大师的巨作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当然,画家的艺术观因人而异,艺术的表现手法、风格各不相同,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同样,观众审美情趣各不一样,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好,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对于画家与观众来说,在创造美和欣赏美这一个切点上,大家面对着一个审美的共同议题,都有各自的取向。一件作品,以艺术水平而论,可以分成高低三六九品,但对于观众和收藏者来说,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区别,这是一种审美现象。作为一个画家,画画是给人看的,画作予人以观赏、审美,这也是创作的目的之一。那么,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佳作,把美奉献给人民、回馈给生活,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美术家应有的责任感。

  艺术作品欣赏:


艺术设计

文章资讯

联系我们

邮箱:34635301@qq.com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版权:功勋艺术家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