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历代画家笔下趣味横生的鱼画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2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张雄艺术网讯  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春节“鱼”文化,情趣盎然。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户户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鱼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从文献记载上看,始于三国。当时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徐邈说:“獭嗜鲼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鲼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鱼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尝执笔,人所作者,自可庶几。”

  五代后唐时,有袁羲善画鱼,穷其变态。北宋时,又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专门画鱼,其作品载入宋徽宗时编撰的《宣和画谱》。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鱼而著称的画家,但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于世。如今流传于世的画鱼作品多是花鸟兼画鱼的作品。

  《芥子园画谱》总结画鱼要诀为:“画鱼须得活泼,得其游泳像。见影如欲惊,硷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悠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虽写溪涧中,不异砧俎上。”强调画鱼要体现鱼在水中的生动形象,不能刻板画像,画形不传神。要借助画鱼表达出精神的自由、逍遥的逸致。

  宋代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局部)



  《落花游鱼图》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传 宋 刘寀 群鱼戏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刘寀(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字宏道,一字道源,北宋画鱼名家。《宣和画谱》称其画鱼涵泳自然,能得戏广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后世咸以画鱼水之法,至刘寀而大备。本幅画明漪绝底,墨花幻化为荇藻清水,游鱼参差下上其间,状甚悠然。画家以鱼深藻浅的方式分出层次,虽为明代画风,但甚得传说中刘寀「风萍水荇,鳞尾性情,无不生动」之精神。

  元代



元人 鱼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宣和画谱》中,龙鱼即已被视为单独的一门画科。本幅以水面植物和水底藻荇,暗示所画为水中景象。由上而下按大中小顺序画鱼三条,先以淡墨钩画轮廓,再逐次渐层渍染鱼鳞、鱼鳍。位于上方最大的鳜鱼除以笔墨表现其体表特徵纹样以外,鱼体上半部还以粗布压印布纹,使鳜鱼身上的细密鳞纹,显得更加生动逼真。水藻描绘工整,富有装饰性趣昧。



元 佚名 《跃鱼图》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鲤鱼自水面奋力跃出,体大肥满,在空中打了一转,眼睛向下望着刚跳起的小鲤鱼,两相呼应。水面波涛汹涌,卷起层层浪花,更衬托出鱼跃的动势。画用线轻且淡,设色匀整,略施金粉,明暗变化微妙。而画水线条粗放,动感强烈,与元代道教绘画中画水方法极为接近。题材也许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有关。

  明代



艺术设计

文章资讯

联系我们

邮箱:34635301@qq.com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版权:功勋艺术家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