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傅家记事》:凝固傅抱石家的往事与人生追问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爱女、艺术家、《傅家记事》的作者傅益璇女士因病于2017年7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2岁。傅益璇女士追悼会及葬礼已于7月12日在南京举行。
傅益璇(1945-2017),江西新余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擅长油画及水墨,是傅抱石先生次女。据悉,傅益璇的独生女儿、青年艺术家傅蕾蕾在2014年底因抑郁症等原因辞世,这对原本性格爽朗通达的傅益璇影响极大。“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数年前顾村言对傅益璇《傅家纪事》的书评及与傅益璇对话谈傅抱石先生的文章节选,以作纪念。
傅益璇(左)与其女儿傅蕾蕾在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前留影
近几个月多读画稿书论与古籍,似乎好久没认真读一本当代的书了,然而,傅益璇寄来的《傅家记事》甫一收到,即立刻捧读,且至少读了两遍。
原因无他,此书与自己喜爱的傅抱石先生相关——是其一向低调的爱女所著。那个抱石先生“对她有求必应”的要强的二女儿现在也已成了一个温暖、通达且不无犀利的长辈了,她会微笑着用南京话自嘲自己的女儿傅蕾蕾“忙得像个真的一样”,然而那些数十年前自己做女儿的记忆与往事却永远不会消失,而当这些留有体温与氛围的记忆凝固下来,读之一个鲜活的傅抱石与傅家儿女如在眼前。另一个原因是,此书读之让自己异常相契,无论是行文的自然与从容、笔法的白描与平实、情感的真挚深沉抑或隐于书背后的那位掏心掏肺的作者,无不让人随之喜怒哀乐,其间几度直欲废卷而叹,甚至为之泪湿。
傅益璇《傅家记事》书影
《傅家记事》不是一本简单的纪事之书,这是一本凝聚着作者近七十年人生思考、记忆乃至生命与会社追问的纪事。这样的书,四十岁写不出,五十岁写不出,没有一种通达的思考与人生境界更是无从下笔。甚或可以说,这是家事,也是国事,其中隐约是有着《史记》以来的文脉与情怀的——甚至可以说,这本书的内核,与抱石先生生前笔底的淋漓元气与慨叹追问正是一脉相通。所谓“大雅久不作,世态秋云薄。落落今古间,旷焉谁与托?”中国近百年来的世事变迁让人目不暇接,而那些有意无意消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然而,总有一种真性情的文脉会一直相承相续,无论遇到怎么艰难险阻。但这一意义上而言,我个人觉得,记述有着朴素平民意识与深沉文人情怀的傅抱石家事的这本书意义或许要比一些旧贵族的往事更能触及中国文化之核与真正的灵魂追问。
傅抱石全家1962年合影。前排左起:罗时慧、傅益玉、傅抱石、傅益珊。后排左起傅益璇、傅小石、傅二石、傅益瑶。
文章一开始简直就是浓墨重彩的铺排与回忆,那些关于儿时南京的印象,想来在作者心里沉淀已久,简直就是浓得化不开一般,然而笔法却是白描的,一切读来无不会心而温馨,颇有《边城》与《呼兰河传》的开篇之风,感觉是从周作人或是汪曾祺这一脉的文风而来。儿时的记忆,当然是儿时的风物与味道,那么,文章就从南京风物与味道开始了:六朝古都的老树、南京人的朴实、玄武湖畔的春光与垂柳,以及一年四季先后登场的马兰头、荠菜、盐水鸭、莲蓬、肥藕、晚香玉、紫茉莉、冬瓜、瓠瓜、红苋菜、菊花、红叶、菜苔、腌菜、矮脚黄、蜡梅、咸货,那些“玫瑰色、颤巍巍的半透明有咸肉”,母亲的红烧蹄膀、父亲爱吃的“九转大肠”……一切的一切无不动人之极,可以感觉到,所有那些细节是如此美好,如作者所言,即便回忆起来也是“一种福分”,“要万分珍惜地收藏在心里——因为它们伴随着父母的身影。”
创作中的傅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