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海
中国画《乾隆南巡》
一旦被冠上“艺术家”的名号,大多自命不凡、偏执、敏感,见到戴宏海时,和我想象中的“艺术家”有点偏差。印象中的戴宏海老师都是留着一头偏长的白发,眼前的他,已经把头发剪短了,没有蓄须发、烟不离手的画家做派,亲切、温暖,说起话来细细软软的。他说,进入盛夏,长发有点显热,画画需要平心静气,周围的环境对创作心境也很重要。他就是这么一个对画画很专注的人,和他的对话中,任何一个问题,只需寥寥几句就能表达清楚他的思想。
最满意作品是中国画
《乾隆南巡》《南宋御街》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绘画感兴趣的?
戴宏海:我酷爱绘画,自幼即始,特别喜欢连环画,总是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偷偷去买连环画。10岁时就能把著名画家刘继卣的《东郭先生》《鸡毛信》整本临摹下来。15岁进了温州市绘画会学习,这里算是解放初期温州唯一一所美术学校了。对别人,那些小人书只是儿时的记忆,但对当年的我来说,却种下了一生执着于绘画的种子。
记者:您有统计过自己创作了多少幅作品吗?最满意的是哪幅?
戴宏海:我没有具体统计过自己的作品数量,只能粗略估计一下,应该有近一万幅了。目前来说,最满意的应该要算中国画《乾隆南巡》和《南宋御街》这两幅作品了。
记者:这两幅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戴宏海:2006年,我省启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拔省内最优秀的画家参加创作,我在特邀之列,组委会给我定下的题材是《南宋御街》。对我来说,创作《南宋御街》既是时代机遇,又是历史重任,我多次走访杭州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浙江博物馆、杭州考古研究所、宋城等单位考察,研读了大量史料,请教了很多专家。《南宋御街》长860厘米,高80厘米,再现了南宋首都临安南北主干道御街的繁华风情。作品出来后,被业内人士称为《清明上河图》的姐妹篇。《南宋御街》巨幅中国画长卷,获工程银奖,书画家百科,由浙江美术馆收藏。
去年年底,“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我用了5年时间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乾隆南巡》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表现了乾隆皇帝南巡视察海塘工程的恢弘盛况,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永久陈列。
记者:从这两幅作品的细节可以看得出来,前期您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戴宏海:这两幅作品的工作量的确很大,首先要翻阅大量史料,试图还原南宋和清朝生活场景。北宋的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实地实景作画,我画《南宋御街》和《乾隆南巡》只能靠自己的理解进行艺术创作。
《乾隆南巡》的创作共耗时5年时间,史载乾隆六次南巡,四次视察浙江的海塘工程建设,这幅作品再现了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到海宁视察海塘工程。为了还原乾隆南巡的实地场景,我考察石塘沿钱塘江的地形走势、复建后的海神祭坛、古迹镇海塔的建造结构,参观海塘博物馆,了解到构成鱼鳞塘的石条尺寸、用量、运送方式,了解到当年的劳动者熬制糯米粥混合石灰浆填于石缝、凿铁锭入榫口固定石块等建筑智慧……作品高270厘米,长440厘米,全部人物有453人,每个人物身份不一样,大河书画网,表情也不一样。
《南宋御街》的创作也花了3年多的时间,虽然时间没那幅作品长,但是工作量更大,画面上单单人物就有1150人,加上道具极其复杂,甚至连画面上乐师拿的唢呐、商家店招我都要进行反复研究和印证。
创作这两幅作品的期间,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吃饭、睡觉都在画室。
几十年来坚持作画,一天不画心里就发慌
记者:看得出来艺术这条路很艰辛,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着?
戴宏海:坚持画这么多年,动力就是一个——喜欢。如果你喜欢,真的是无条件的,你会为它做任何事情。艺术虽然是美好的东西,但从事艺术的道路充满艰辛,需要相当大的恒心、毅力,要有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我靠的就是坚持。
我和很多人都说过,画画是我的第二生命,现在年纪大了,我更加珍惜剩下能够画画的时间,想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更多的传世作品来。这几十年来都坚持作画,如果有一天不画画,心里就发慌。以前出差,我都喜欢坐夜车,白天工作,晚上坐车,早晨回来就能马上投入工作。
记者:完成了这两幅鸿篇巨制,更加肯定了您的创作成就,那下一个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