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卿, 女,1948年8月出生,福建闽侯人,号金山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厦门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作品行笔开朗、结体端庄典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熔铸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论文曾获全国首届“书谱奖”,曾两次载入“中国人物年鉴”。曾获得诸多称号,如2004年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称号,2008、2009年获中国书法“先进工作者”称号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数十家博物馆、碑林等收藏。著有《行书学习与欣赏》、《砚边拾得》、《陈秀卿汉字艺术》等。
张雄艺术网讯 (文/陈秀卿)蒲月的庭院化日舒长,龙眼树茂连荫、石榴花绽映红,和旭里竹缘园北窗,吾手捧沈鹏先生快递而至、墨香煥光的“日光别院”小品,直觉疏秀出尘。抬眼书房四壁的典籍与洁净的佛龛,呷一口清香的白茶,似已沁心扉,思绪起瀾翻。
“日光别院”之说出自高僧大德弘一上人,为1936年上人在海上鼓浪屿晃岩下《莲花庵》东厢禅房闭关时的题匾,然“日光别院”匾的书迹墨痕至今未现。近来,厦门正举市为迎"金砖会议"整修与妆点,鼓浪屿弘一法师纪念馆座落在島上日光岩寺大雄宝殿一隅,虽仅几平方米却能古浪千秋。素日,海内外有缘寻踪者頻頻,游客到此亦多驻足或凭吊或摩拜,住持胜恬法师亦正极力让纪念馆更加庄严。法师思量说:“传记中‘日光别院’四字题匾之事,能否让今之大德完善”。未加思索,吾便提请沈鹏先生揮毫。因为,在吾几十年翰墨生涯里或结识或拜识的书法家中,唯沈鹏老与鼓浪屿最有縁。
(一)
佛法最讲“缘”,实則“缘”亦是“因”之意。“凡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缘起。”往事如烟如梦,今似历历现前。
自榕城的三坊七巷来到四海的鼓浪屿,逃避十口人家繁重的家务劳作、向往大海、渴望艺术。不及一年便卷入“文革”旋流,不忍看“与人斗”,便自习《曹全碑》和塗鸦油画。上山下乡空闲时间背毛泽东诗词、油画大幅毛泽东。晚间,一尺寬二尺长的木桌上、一盏松油灯下临习字帖,壁上高悬自书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想着一辈子将在此务农,但与山乡妇女一比较自觉有优越感,便建议为妇女办夜读班。首次开班是一个严冬的漆黑夜,姐妹们三五成群背着、携着幼小的子女,拎着小火炉、小火把相伴着缓缓上山坡,她们在长木板凳上偎依看着小黑板上的“三面红旗”,朗朗跟读着,这是吾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有知识的幸福。
我被分配到山城,在軍分区当长途话务员,彼时的我,一下班摘了耳机立马投入书法艺术美的追寻中,二个馒头、一壶水,拎回宿舍后便展开读帖,身与心都能饥渴地得到充电。此后我调回厦门,又住上了鼓浪屿,每天舟車行,往返于厦鼓两岸担任邮电局的美术设计。一日,我在鼓浪屿岛上新华书店看着高悬的沈鹏先生隶书体大作,似龙蛇入腕的书风,冲击着我的视觉。
我与佛有因缘,当我如饥似渴爱着书法之时已是二个孩子的母亲。上班之余,吾不知辛劳地料理家务,其余间隙时空都与书法学习有关。昔日厦门著名书法家虞愚、罗丹、张人希、许霏等先生皆与佛门有深厚因缘,因明学大师、书法家虞愚先生是弘一上人弟子,1981年我北上法源寺东院拜見先生未遇,一星期后收到老人七律一首:
君方北上吾南下,握手无从怅可知。
立业未甘同草木,学书自欲闯藩籬。
由来后浪推前浪,转益多师是汝师。
九势昌明今不负,才华如此况逢時。
当时中国书法界方兴,虞愚、罗丹俩恩师都在推荐才读一年中专的我,希望我能回工艺美院任教书法。1982年尾调令收到,我合十佛像前,发下了誓願:“愿以书法弘扬佛法,愿以家庭彰显佛法。”
教书育人重任在身。我日夜备课,想打破重工艺技巧的气氛,开办讲座及各种类型学术活动,热爱书法的风气在校园正时兴。但我也遭遇了煩恼,幸逢钱君匋先生赠余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君匋先生挚友丰子恺是弘一法师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