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系列(十八)为啥是关羽由人变成了神(中)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8-04-26     作者:吴佩松    
作品人气

 

(接上集)第一层:哥刘备你把我封低了,我关二爷在将领中应独占鳌头,怎么可以有另三位将军与我平级呢,何况在前将军之上还有好几个将军等级呢,由高到低,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些将军级别全部在前将军之上。前后左右四将军的级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少将。只是当时,刘备册封的将军最高级别就到大致少将这一级。其实,刘备、诸葛亮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同时授予关羽假节钺,以示安抚!假节钺者权利很大,有时候皇帝行使权力,不能亲力而为,就让人代替他行使,并授之以节或节钺作为信物,如皇帝亲临,如果是武将,以节为信,可以指挥调动军队。还可以可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部级以下官员,这在蜀汉大将中应该是唯一的一个。因此,关羽前将军,假节钺,将军级别不是太高,但权力很大!

 

第二层:就是要往根子上讲了,关羽对刘备自立汉中王这件事其实是不满意的,《三国演义》中有生动的描写,关羽对来使直截了当地问:“汉中王封我何爵”,字里行间其实是夹杂了不满的。正常的,哪怕是面上的也应该说:“请问来使或阁下,大王封赏何爵?熟悉春秋大义的关羽,在封建等级社会,在接受册封的重要礼仪场合,应该是我这样的一种问法,而不是关羽这样的直截了当,特别是结合关羽的一贯作风和价值取向,可以体会出内心深处关羽对刘备当“汉中王”是有想法的,但是关羽也不能明说。因为在关羽看来,刘备是自立为王,是僭越,是非法的、不符合组织程序的。即使曹操当年称魏公、当魏王也是经过了严格的程序,汉献帝下诏,曹操还三辞魏王不受,汉献帝不许才晋封魏王的。刘备算什么,汉献帝健在,只不过现在有地盘了,自己只上了一道表,汉献帝还没有批准,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王了,其实是目无君上,自说自话。之前的汉朝宗室,有地盘的也不少、荆州的刘表、刘琮父子、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等等,哪一个有了地盘就擅自称王呢?当然,关羽也知道现在形势不同,不能简单比较。但无论如何,关羽内心深处,对刘备自立为王不能完全认同,所以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说是关羽劝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只记载了关羽力劝刘备杀曹操保汉献帝(前文已述)。

 

关羽何去何从?关羽深明大义,他内心肯定有过斗争和权衡,就像当年的荀彧那样。关羽有他的底线,关羽认为,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努力拼搏了那么多年,已有所基业,且环视宇内,汉室宗亲中无一人像刘备那样来匡扶汉室,而且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实力,刘备作为皇族是可以封王的,这比异姓曹操封王更有资格。因为汉高祖刘邦曾规定异姓不可封王。因此,刘备称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问题是,刘备自立为王,这一点关羽就不认同。而且即使当了汉中王,也是无权册封将军和各级官员的,这是汉朝中央朝廷的权力,是汉献帝的权力,因此又是僭越。故通过讲不齿与老兵黄忠为伍的说法来表达不满,其实也暗含了对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不满。但事已如此,怎么办?特别是经过来使一番很有水平的劝解后,关羽也只能顺着台阶下,接受了刘备的册封(任命)。

 

 

关羽顺着台阶下,也是有底线的,是因为刘备目前还只是王,没有称帝,而皇族称王是可接受的,这也是深知春秋大义的关羽能顺着台阶下的前提。如果刘备在汉献帝还在位的情况下就称帝,那关羽就很有可能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下与刘备决裂,因为这超出了关羽的原则底线。但幸运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绝不可能这样做,因为这方面的政治分寸感他们是能把握好的。事实上,刘备也是在曹丕代(篡)汉,汉献帝事实上成了亡国之君后,才称帝以承汉统的。虽然刘备也是自立为帝,但那时汉献帝已彻底亡国了,情形巨变,所以刘备的称帝反而在政治上是得分的,后世也没有人指责刘备称帝的,更多的是说蜀汉称帝正确。

 

话再说回来,关羽内心并不认同刘备自立为王,那他将如何去何从?关羽很快就用行动表明了。刘备在公元219年秋7月自立汉中王,随即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后,关羽就在同一个月发动了襄樊战役,在史料对关羽的历次作战行动的记载中,除这一次外,均使用了刘备“遣、留、使”等派遣的动词。比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还小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为留营司马,……。”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关羽守下邳。”“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关羽传:“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等等。 而这次进攻,没有任何刘备派遣的记载。例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三国志先主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所以我分析,这不是史料有所遗漏,而是关羽并没有得到刘备的指令,而是擅自发动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关羽既然假节钺就有相应地调度指挥军队战斗的权力,尚不属越权。在发动襄樊战役的同时,应当知会了刘备,刘备也肯定知道这个情况。那关羽为什么要这样做?策应刘备的汉中争夺战吗?不是,因为汉中战役在同年5月就胜利结束了,如果要策应也应该在战役期间,现在都打胜了,何来策应?我以为,关羽此时很可能想通过本部人马来匡扶汉室。刘备的做法,关羽并不赞成,但又不能直接反对,那他就以自己所部的实力,北上许都,灭了曹操,匡扶汉室。如果北上成功,又能接到汉献帝,那就是大获成功,关羽必奉天子以令不臣,包括刘备在内,绝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由衷地帮助汉献帝消灭割据,重振汉朝江山。期间,念兄弟情义,也会力劝汉献帝正式册封刘备为王,同时也会恩威并重地力劝刘备交出兵权,共同辅佐汉献帝,这是关羽最理想的前景。 若战败,关羽也愿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也是他喜读《春秋》,欣赏其中春秋大义的情结和气节所致。

 

那刘备怎么反映呢?其实刘备的反映印证了我的想法,刘备是有政治头脑和敏锐度的,看人的眼光又非同一般,对这么一位跟随了自己那么久的兄弟关羽,自然非常了解,也看得很准。关羽这样的大义,刘备既欣赏器重又无奈。在创业初期主要是欣赏器重,两个人的目标一致的。但地跨荆益两州后,刘备自封为汉中王时,对关羽的态度更多的就是无奈了。二弟关羽没有错,很崇高,刘备是无法指责关羽的,而刘备事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自己的目标指向是二次中兴汉朝,由他来当汉朝的新皇帝,这样一个“宏图伟志”他也是不会动摇的,所以到了这一步,兄弟两人其实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但也都彼此不愿伤害对方!

 

现在话说回来,刘备怎么反映的。刘备当年5月汉中战事胜利结束,到12月底关羽兵败被杀,部队已休整了大半年,期间无论是关羽打了水淹七军的大胜仗,要扩大战果,还是兵败退守麦城,都需要援兵,刘备不发一兵一卒。当关羽向最近的上庸刘封、孟达部求救,他们居然“敢于”按兵不动。关羽什么人,这样的威望、战功、荆州又那么重要,和刘备的感情又那么好,刘封、孟达若是没有得到刘备的明示或暗示,决不会坐视不救,他们连做做样子,佯装救援都没有!刘备为什么这样做?答案是若救回关羽,刘备怎么安置、怎么和他相处。当关羽水淹七军,襄樊大捷时,曹操都有了迁都的想法,而关羽兵力其实是不足的,刘备为什么不驰援关羽,扩大胜果,一举攻克襄樊,直捣中原呢?那是刘备并不愿意看到关羽一再地扩大胜利成果,而由关羽来匡扶汉室,因为刘备匡扶汉室的路径,和关羽的路径到后面是两条岔路,而汉献帝还比自己年轻20岁,事实上汉献帝也活到了刘备身后很多年以后。因此,在关羽打胜时刘备不发援兵以扩大胜果,打败了也不发援兵救援关羽,而采取了壁上观,随他去的态度。

 

 

那这样不也丢失了荆州吗?事实上,赤壁大战后曹、刘、孙三家瓜分了荆州。原来荆州七郡,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最大也很重要的南阳郡、孙权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郡,刘备则获得了相对贫瘠落后,战略价值也不太重要的荆南四郡。刘备为了发展,向孙权借了南郡。取得益州后为了缓和与孙权的矛盾,于公元215年湘水划界,归还了长沙郡和桂阳郡。因此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仅有荆州三郡即南郡、 零陵郡和武陵郡。其中有战略价值的只有南郡。我们还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立体考察刘属荆州的价值大小。荆州的政治中心历来都偏重于北方的襄阳、宛城,这些重镇都控制在曹操的手里,还有就是向孙权借得之南郡,这也是当时荆州的中心地带。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南阳郡人口为243万余,长沙郡人口为105万余,这些人口大郡都不归刘备所有(虽然这不是汉末动乱之后的数据,但仍不乏代表性);荆州的文化重心偏北,故而荆北乃荆州人才的渊薮,刘属荆州部分除了零陵郡的开化程度稍高一些外,武陵郡根本就是蛮荒之地。和曹、孙两家相比,刘属荆州在政治、文化、人才方面完全处于劣势。更要命的是,刘属荆州在经济上也极其落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长沙)后汉时亦为荆州大郡,吴蜀分荆州,长沙属吴,以是蜀之资粮恒虞不给。”位于洞庭湖平原之上的长沙郡物产富饶、人丁繁庶,乃千年鱼米之乡。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二分荆州,将原属刘备集团的长沙郡划归江东。自此之后,荆州军团的后勤补给便不再能够自给自足,相反,需要仰仗成都方面的支援。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关羽统率下的荆州军团实际上成了刘备的一大负担、一个包袱。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荆州已经成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成为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扔掉这块“鸡肋”的同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关羽这个巨大的潜在危险因素,也许,刘备是可以考虑一下的。而这块“鸡肋”的丢失,带来的最大损失是南郡的丢失,而南郡又是向孙权借的,迟迟不还南郡反而变成孙刘联盟的核心矛盾。所以占南郡虽有北向襄樊、直指宛、洛的战略价值,但又可能招致孙刘联盟破裂的严重危机,这是一个更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刘备对于他尚存不多的荆州地盘所带来的“鸡肋之感”,同时再夹杂着对关羽无可奈何的心绪,就听之任之,听天由命了!到最后,刘备听到关羽失荆州被杀后,他的悲愤更多的也是由衷的,因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刘备也深知关羽的忠义,和一生追随自己的忠诚及艰难,毕竟多年的兄弟情谊是在的,感情是深厚的,所以称帝后,很快发兵欲灭孙权并替关羽报仇,也是真心的。人是复杂的,心里状态也是此一时、彼一时。关羽生前,尤其在自己自立汉中王后,和关羽的关系微妙尴尬,但此时人已逝,刘备对这位恩若兄弟的关羽更多的是悼念、伤感、内疚、无尽的回忆和惆怅。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关羽忠义无双,纯正无双,所以大家才上下一心地在成千上万的武将中将关羽推向神坛膜拜,这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老百姓尊崇关羽在于他的忠义勇信。忠义已经详细解释,关羽之勇不必赘述,世人皆知。关羽之信在于他的信义,往大了讲,年轻时就立志匡扶汉室,这一点比刘备还可贵,不夹杂私心。终其一身,说到做到,此谓大信义!就具体事件讲,前面也讲过,关羽很可能得到了不准确的情报,以为刘备阵亡了,失去了效忠对象,才投降了汉朝的权臣曹操。但在他确知刘备没有死之后,他就很快地亮明了态度,他是要投奔曹操的敌人刘备而去的,不怕因此被杀害,同时为了答谢曹操对他的厚待,也明确表示在报答了曹操后,才会离去。关二爷这两件事都说到做到了,这在俘虏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反而大大展现了关羽的忠义、信义、诚信的形象,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 在曹营期间,关羽对曹操的赏赐进行了记录,就像记账本那样,有“原、收、支、存”几栏。“原”就是进曹营前关羽所有的财物,“存”就是“原、收、支”几项加减之后的净余额。“收、支”就不用解释了。在离开投奔曹营前,关羽封存了曹操所赐,然后策马扬鞭投奔刘备而去。后世的生意人很看重关羽身上诚信的品质,加上关羽的忠勇,以及关羽还会记账,所以又将关羽推向财神的神坛;同时也可以摆脱无商不奸的形象,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宣扬“正能量”,以保佑他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待续)

 

 

【作者简介】吴佩松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

艺术设计

文章资讯

联系我们

邮箱:34635301@qq.com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版权:功勋艺术家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