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妻妾众多,儿女成群,但一下子出嫁3个女儿,而且还给同一个人,这也必定不同寻常,这位“乘龙快女婿”是谁?曹操为啥这样做?
原来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汉献帝。皇帝迎娶大臣的女儿很常见,但汉献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一个傀儡皇帝,曹操也不是一般的大臣,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掌权者,汉献帝可是要看曹操大人的脸色行事的哦。
那曹操有必要嫁女儿给一个傀儡皇帝吗,有必要这样“高攀”吗?即使要笼络汉献帝,嫁1个女儿不就可以了嘛,何必一下子要嫁3个亲生女儿给他呢,而且一开始还都是做小老婆,他不能留下两个女儿笼络其他人吗,虽然曹操子女不少,但毕竟也资源有限,应该资源利用最大化嘛,广结儿女亲家,以稳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不是更好吗?带着这样一连串疑问,我就和您聊上一番。
人家汉献帝原来是有大小老婆的,和她们的感情都很好,压根儿没想过要娶曹操的女儿,但后来随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渐转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且越来越有取代之势,汉献帝由一开始感激曹操,开始变得对曹操愈发不满,矛盾走向尖锐。汉献帝本人虽是傀儡皇帝,但他本身的资质还是不错的,也不窝囊,只是环境和时势造成了他不得不做傀儡,个人资质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和大环境的限制,但是汉献帝还是在无奈的环境下做了两次明显的抗争。
第一次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汉献帝和他的董贵人密谋反曹,董贵人找到了她的父亲董承为援,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董承衣带诏事件的原型,结果事件败露,董贵人和其父董承被杀,汉献帝被进一步控制。
随后,曹操的实力越发壮大,即使失利于赤壁之战,但在广大的北方,根基稳固,实力非常雄厚,在诸侯中稳居第一,他的官职也一路擢升,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在曹魏集团取代东汉,建立魏朝的过程中,封“魏公”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在两汉,非皇族子孙,爵位的顶峰是侯爵,低阶的侯爵只享受衣食租税,不封土治民,高阶的侯爵虽然可以封国,但治民权和政治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列侯居国,对于征发国人徭役和赋税,均有严格法律规定,既不得“过律”,更不得“擅兴”;否则,要受到免爵或削封的处分。列侯居国,还不得擅自逾越国界,如擅出国界,轻者免爵,重者坐刑。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最终是趋于没落。
而两汉时期,在曹操之前封“公爵”的外姓臣子只有篡位西汉的王莽。当时,曹操封“魏公”是突破了人臣获封爵位的底线(曹操此前已经被封为丞相、武平县侯),还被赐九锡,且位在诸侯王之上。封国土地有十郡,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
曹操不仅在其封国拥有完整的封国体系,在他实际统治的整个北方地区都有很强的治民权和统治力。同年七月,魏公国开始建立祭祀社稷之神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庙,因此,曹操称魏公、封公国、建立社稷宗庙,是曹魏集团取代汉朝的最关键一步,这步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已经突破了汉朝臣子的底线,取代汉朝看上去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在封魏公的同一年,再次显示出大手笔,一下子出嫁3个女儿给汉献帝,《后汉书·皇后纪下》中则记载了汉献帝刘协娶曹操之女所下的聘礼情况:“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显然曹操也知道自己突破了汉朝臣子的底线,为了不授人以口实,为了安抚笼络汉献帝,也夹杂着他年轻时期忠于汉朝、感恩朝廷的情结,曹操竟然做出了这么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
若曹操于此时嫁1个女儿给汉献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要一举嫁3个女儿给同一个人呢,前面已经说了这个大手笔出台的背景和一些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里我先说汉献帝的第二次密谋反抗,然后说出我的答案。第二次密谋级别升高,由汉献帝的正宫伏皇后亲自出马。具体密谋时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建安五年董贵人被杀以后,伏皇后看了这个情况,从此心怀恐惧愤恨。于是她给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图划、铲除曹操,伏完不敢动手,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直到十四年后的建安十九年,事情泄露,这时候伏完已去世(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但曹操不肯罢手,将伏完的儿子伏典及伏家老老小小数十口满门抄斩,并且还杀了伏皇后,以及汉献帝和伏皇后生的两个孩子,另外还流放了伏皇后白发苍苍的母亲等十九人。
很多人就采信了史书的这些记载,但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以及易中天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吕老先生认为以曹操的地位和气魄,不会简单地因为伏皇后给其父亲的一封信有诋毁之言而加害,而且汉献帝也不会因为董承被害而迁怒曹操(董承本身也不是靠得住的忠臣),认为这个案件背后"一定另有原因",而且背后的事情很大、不便于记载到正史之上,吕思勉推测认为伏皇后有一个通盘的政治计划而且事关大局,因此曹操不得不动手。易中天也认为真相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认为吕思勉和易中天两位先生的研读在这一点上是高于常人的,说的有些道理,但具体是怎样的真相,来龙去脉到底怎样、吕老先生和易中天教授都还没有说透彻。我仔细研究推敲后,也认为伏皇后被杀背后另有隐情,事情也确实很大,但我可以说得更透彻清楚一点:
(1)有没有可能密信在十几年以后泄露?在曹操那么严密的耳目下,铲除曹操的“阴谋”平安地经过十几年,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2)伏皇后有必要因为曹操杀董贵人,就冒着巨大的风险,写信给父亲让他铲除根基深厚的曹操吗? 其实不可能。封建专制制度下,后宫妃子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当时汉献帝倚重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贵人又怀上了龙种,董贵人实际上是伏皇后的潜在竞争者。试想,若董承铲除曹操成功,董承本身又是很跋扈的,董承是很可能扶持自己女儿上位的。甚至《献帝春秋》上还借着荀彧的口说此时伏皇后还没有孩子,而董贵人已经怀有身孕,那么怀孕的董贵人被杀,不排除伏皇后有同情的一面,但这样的结果对伏皇后而言其实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不会因此冒着巨大风险去铲除曹操,她其实犯不着去做,也知道这样做很难成功。
(3) 史书和360百科、百度百科都记载:兴平二年(195年),立伏皇后,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14岁,伏寿15岁,两人相差1岁。不久,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击打败汉献帝于曹阳,汉献帝于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杀左右侍者,血液飞溅到伏皇后衣上。可以看出早在董承、董贵人父女被杀的5年前,董承竟公然令手下持快刀威胁伏皇后,抢夺她的细绢,还杀皇后的侍者,并血溅到伏皇后的衣服上。这在平常年代,董承就是犯了死罪。董承的跋扈嚣张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伏皇后内心肯定大为不满,和董承父女关系应该不会好,因此董承父女被杀,伏皇后甚至还会觉得大快人心。因此,说伏皇后因董承、董贵人父女被杀,从此心怀恐惧愤恨,冒着很大的风险去除掉曹操,不合常理。那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看一下曹操称魏公、同时嫁3个女儿给汉献帝和伏皇后被杀的先后时间,可以抽茧剥丝、理出头绪。曹操于公元213年封魏公,同年嫁3个女儿给汉献帝,有关情况上面已经说了。次年,就是公元214年,这3个女儿同时被封为贵人,伏皇后就在这一年被杀,又过了1个多月即公元215年正月,曹操的二女儿曹节被立为新的皇后。这绝不是巧合,真相应该是,伏皇后没有因为曹操杀董贵人就去密谋铲除曹操,所以大家相安无事了十几年。可是在曹操一下子嫁了3个女儿给汉献帝后,伏皇后感觉到空前的压力,第二年这3个女儿又同时被封为贵人,可以说压力山大。此时,伏皇后如芒背在刺,她的丈夫汉献帝同样由于曹操突破底线封魏公,封土开国、建立宗庙社稷、也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于是,夫妻二人联手暗地策划除掉曹操,乃至复兴整个汉室的计划,原因就在于曹操给他们夫妻二人同时带来的空前压力,他们哪怕冒着巨大的风险都要去做。失败后,曹操当然查明了原因,但决不能告诉外界是由于我曹操对你们的压迫和压力,逼得皇帝皇后要联手密谋铲除我,所以必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编造了伏皇后十几年前因为对曹操杀董贵人不满,写信给父亲伏完,要谋害曹操,所以必须诛杀皇后及她的两个孩子。同时为了严厉地警告一起密谋的汉献帝,伏氏宗族竟然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从汉献帝对哀求他的伏皇后说:“我也不知道我的性命能延续到几时”,也可以看出汉献帝参加了这个密谋。但曹操不能动这个公认的天子,只有敲山震虎! 更不能说出去连汉献帝都要除掉他,只有全部往伏皇后身上推,汉献帝只有无奈地接受现实,并对曹操杀害伏皇后的真正原因守口如瓶,任由曹操编造借口,并且这个借口还被载入了史册。
现在再回到一开始,曹操为啥一下子嫁3个女儿给汉献帝呢?因为曹操深知十几年前杀掉了汉献帝一个怀孕的妻子,自己3个女儿入宫后,明摆着有取代伏皇后的趋势。如果日后确实废黜了伏皇后,曹操这一杀一废,实际上废到后来也变成了杀,等于除掉了皇帝两个大小老婆。为了堵天下人之口,也为了笼络安抚汉献帝,我曹操不是整死你两个老婆吗,现在我把3个亲生女儿都给你做老婆,还多1个,我老曹够意思了吧,皇帝陛下你就不用那么恨我了吧,你刘协总可以消消气了吧。这样一个大举措也自然在汉献帝的身边一举安插了3个间谍,加上原来的耳目,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吃喝拉撒尽在曹操的掌握之中,汉献帝就再也不会有图谋曹操的可能了,曹操的绝对安全就能得到保障。曹操和汉献帝原来的君臣关系也丰富为翁婿裙带姻亲,关系加深不少。曹操也得以继续,而且更加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对各地诸侯继续保持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曹操嫁3女给汉献帝还有一些考量,就是希望他的女儿能给皇帝生下子嗣,特别是儿子。如果只是嫁1个,这个概率就低,一下子嫁3个,生儿子的概率就会高出很多。虽然曹操取代汉朝已经渐趋明朗,但目前还只是公国,特别在当时,孙权、刘备、张鲁、马腾、马超、韩遂、辽东公孙家族等都没有被剪灭;内部人心也不齐,比如荀彧前不久刚因忠于汉朝,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自杀,曹操印象深刻,而拥汉大臣崔琰、元老杨彪等俱在,加上他多次公开承诺世受汉恩,不愿背离的诺言,无法背弃,种种以上这些因素迫使他不能代汉自立。因此,取代的趋势虽然出来了,但目前仍然是汉朝天下,他只是占据了北方,赤壁之战后,统一全国已经成为拉锯战,孙刘联盟在南方顽强地阻击,是否真能取代汉朝还在两可之间,所以曹操也在做两手准备。虽然他本人有生之年不会取代汉朝,他是寄希望于要么是自己的儿子、孙子承受天命,或者是汉朝任然延续,由他的外孙继承皇位。
自曹操同时嫁3女给汉献帝,除掉伏皇后之后,曹操和汉献帝就一直相安无事。
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曹操嫁3女使得曹操和汉献帝双方取得了双赢。曹操之赢前面已经交代了,而汉献帝之赢在于时代大环境决定了他只能处于傀儡的角色,东汉确实没有复兴。而汉献帝娶了曹操的3个女儿,使得他的人生安全,尤其是他退位之后的退休生活有了充分的优厚保障。退位的时候,曹操的二女儿也就是皇后曹节怒斥曹丕和他的使者。可见她和汉献帝的夫妻感情是不错的,是忠于汉朝的。
汉献帝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在封地他还是享受着皇帝的待遇,54岁病逝,当时的皇帝曹睿率百官举哀,生荣死哀,在亡国之君中,汉献帝的境遇是很好的,这和汉献帝与曹家结亲,曹家女儿又很维护这个丈夫是有关系的。汉献帝因为“被嫁”了曹操的3个女儿,从而获得了人生的安全和退位以后的安定和相对的幸福,他也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生活,他输掉的只是注定要灭亡的汉朝,这非他个人能力所能挽回。
曹操一下子嫁3个女儿给汉献帝,取得了两个人的双赢。至于女儿婚姻是否幸福不是曹操考虑的。但作为父亲,他心底还是愿意看到女儿们生活幸福的,所以曹操祖孙三代最后都善待了汉献帝,这也是作为父亲的曹操,作为兄长的曹丕和作为侄子的曹睿所能够做的吧,他们都做了,哪怕这只是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吴佩松 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曾获全国诗歌比赛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