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6月6日下午,北京商报,国学频道,东方艺术,腾讯视频,中国美术家网、中国书画导航网、中国国画家网、中国书法家网、中国当代艺术网、中国画廊网、中国拍卖网、中国油画家网、中国雕塑家网、红心伟业网、人民美术网,雅昌艺术网,城市客厅等媒体对中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中国公安美协主席李冬进行专访。编者将访谈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一、对物落墨的点式画法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关注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表现。以中国民居古建为创作题材切入点,在“点性”绘画道路上探索历时近二十个春秋。这期间创造性尝试以软硬各异吸水不同的方头笔、圆头笔,融会中西,对景落墨,以“点”式笔触营造画面,展现墨彩斑斓变化,物象凝重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体现,努力形成自己绘画艺术语言。
“点式”笔法运用,更适合我表现特定物象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利于渲染浑厚画面所带来的情愫氛围。从北宋时 “米家云山”的点式“墨戏”画法,到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的纵意点笔山水,再到当代的点笔山川、点笔人物,很多画家已然在关注“点性”发挥所带予绘画的不同情思。
纵看古今,中国水墨画的行笔本就是“点性”行笔。即使是长短不一的线,亦是长点与短点而成形。从根本而言,“点”是绘画基本的矢量符号,一个单元点的延续推导成圆劲的“屋漏痕”意味的线,许多点的集中结合成不同墨韵不规则的面。点能变通一切线面,大点小点,不变应万变。圆头、方头的点式笔触细碎的堆叠起伏、积墨积彩,浑厚干湿浓淡不同墨色笔触间闪烁着一种灵动,品味着一种特有的秩序,蕴藏着一种美感。在宁神定气的行笔经营中,屏弃浮躁,求得平和,正是我精神追求的获得。
多少年过去,我要求自己要善于包容,乐于欣赏,虚怀好学,汲取营养。坚持关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众多绘画流派作品产生及所带来的语言内涵。向历史请教,向先人学习,运大功力扎实传统基础,再运大勇气踱出传统成见,运头脑寻找自我艺术的方向,运实力开始有针对性地突破和变革,这一切已是当代中国画家责无旁贷的事。中国画的出路在于传承与创新,中国水墨画仍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开拓视野探索解决,传承是一种汲取更多营养的手段,创新就是一种尝试完善生长的过程。
二、对中国古建的精神感怀
李冬作品《福之一》
绘画创作来自生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涉足于祖国的西北、华北,对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的民居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近二十年来足迹大江南北,对中国不同民族各种形式、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尽所能地写生收集整理,获得了大量用于绘画创作的资料。以中国古建作为精神载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李冬作品《石榴花开》
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一种博大的精神,它不仅集科技艺术为一身,还象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呼吁人们审视历史的沧桑,铭刻往昔记忆;呼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整救,认知历史文脉,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李冬作品《落花盈满地》
三、 感悟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意义
1986年父亲李海涛为创作中国历史第一件“海疆万里图”长卷,在沿海搜集创作素材,期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行走逾中国半个海岸线,写生搜集大量素材。之后我从没停止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民俗风情,到图腾信仰神化传说;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多样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波涛翻滚到潮起潮落,积累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
李冬作品《天风清怡》
海洋中国绘画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按人物、花鸟、山水而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所难涵盖的。应当说历史上的山水画多是表现内陆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的景致。中国绘画史上没有给予海洋绘画体裁相应的定位,从传世其它绘画作品和诗词歌赋中难能看到古人对海的抒情,由此可见海洋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显现出的学术空白。
李冬作品《烟波图》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个岛屿, 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洋是立体的空间,有着山川平原,生长着无数动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间。千百年来人们从海洋崇拜中已经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
李冬作品《龙腾浪高》
如果说历史上古人是由于沿海地处政治文化边缘,加之封海闭关,匪患频发,荒芜贫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内地或京城,客观上促成了短视。那随着国力的增长,海疆意识的加强,海洋绘画题材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当下已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空白的同时,应会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
画家李冬艺术小链接:
李冬,满族,1966年10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美协主席;中国铁路总公司文联美术分会副主席;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被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被全国公安文联评选为“文艺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国文联提名“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担任第四届北京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李冬自幼得家父北京画院教授、海洋画派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画海第一人”的李海涛先生绘画技艺真传,先后拜师关松房、董辰生、李宝林、张道兴先生门下,得到王明明、周韶华、杨延文、石齐、何家英等诸多名家的教诲。先后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与北京画院研究生课程班。
李冬水墨绘画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尤以海洋题材与中国古典建筑题材最为擅长,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继承和发展上自悟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作品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艺术奖”。多年以来他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美展数十次,被国内外众多媒体专访和报道。李冬多次参与策划社会专业美术活动,组织并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担任公安系统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美术展览的艺术评委,出版多种个人画集,其个人传略被收录四十余种辞书传记。近年来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拍卖会,被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日本村上美术馆、新西兰国立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大事记编委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附名家点评文章:
点墨点彩
李李冬是个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热衷于绘画艺术的人。
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期间,我在北京皇史宬云峰画苑的《视觉亚洲 •2005北京作品展》中看到他用中国画材料创作的系列古建民居水墨作品,令人振奋,令人深思。
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色彩发挥着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中国古建筑群上的油彩,既为保护木质建筑构架抗风吹雨淋,又增加着人们视觉欣赏时的审美趣味。中国的古典建筑艺术,从结构形式到色彩涂绘的配置,无一不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和谐理念,进而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所在。
李冬以中国古建民居为绘画题材的切入点,强调色彩与墨点、墨块在绘画空间中相辅相成的互为依托作用,亦重视古建风格在画面中的形式构成因素。他用纯粹的中国画材料纸张,将欧洲印象画派画家修拉的“点彩”式画法运用到创作手法上,使色彩光学原理在水墨中达到恰如其分的视觉效果;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点带面的画理,充分发挥“点”的作用,用“点墨”式笔触,将东西方绘画元素融汇贯通,用积墨积彩、点墨点彩的营造方式,呈现给人们一幅幅墨彩浑然一体,光色斑斓璀璨的艺术画卷。
李冬的水墨画作品,在现代社会里带给观众一个新的视觉艺术诠释。细品慢观,我们不仅是从画幅中看到中国古典建筑历史的印迹,也更能够感受到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李冬水墨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往昔的记忆,是历史的文脉,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再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谭平
李冬的水墨画探索 梅墨生
(一)
李冬是我认识的公安系统的著名青年画家。他文静而谦和。言语不多,但勤于思考,对朋友热诚,不失于一种早熟式的矜重。有一天,在观摩了他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不少感想。
人类为什么要绘画?
绘画为什么要存在?
我们在绘画以至其他艺术里要寄托什么?
当我早已疲倦了愈来愈麻木了的视觉准备小憩的时候,心理上的视觉审美反应几近于休眠状态。身居北京,竞厌烦去看展览了。我不知道是我的艺术趣味有了问题,还是时下的艺术趋向有了问题。那些引发生命冲动、激活生存思考、深化人文探问的艺术都到那儿去了?充斥在艺术殿堂的油腔滑调与张张包装化妆之后的脸面让人多么无动于衷。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思想悸动,也看不到动人心弦的历史题材,更看不到高雅情调的优美华贵,绘画已被精神的乞儿们游戏得毫无神圣感可言,连人性的真实也往往变成了“真实的谎言”,在多元与自由的标帜下,文化变成了快餐商品,一切都在对神与人的颠覆中被肢解和调侃,当然,“游戏”也不再需要原则与规范。这便是堂皇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圣殿么?
我不懂。我也不想装懂。对于某些艺术家的自负与某些理论家的胡吹,我只有真实地说,我不明白。我承认我的“落后”,——比如至今还未用电脑写作,我甚至也承认我的“保守”——比如我对精神文化的世界趋同性特别是“文化”一体化深存疑虑。可是,我也必须声明,我的思想也并未“僵化”,我的观念也谈不上“古旧”——我只是对日渐在现代社会凋零了的往昔的诗意文化心存怀念,我只是对那种真实深刻的哲理性的人文反思有动于衷。而这一切,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今天把它写出来,是因为看了李冬的画。
他的画确实引发了我的如上思考,也确实在有些地方对我有所触动。他实实在在地是用自己的心灵在思考、在感受,同时,他也是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表述、在表达,他从早期的《月色》(1989)、《乡情》(1990)、《春晓》(1990)、到近期的、《日月同辉》(1992)、《几度春秋》(1995)、《老街》(1995)、《情韵》(1996)、迤迤逦逦地走过了自我摸索的十年之路。他的摸索,始于稚拙单纯的形式构成,但是,他始终重视自己的感受与追求,并未追赶什么时髦与时风。他始终关注某种装饰风格,如《月朦胧》(1990)、《日月同辉》(1992)等。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他对民间绘画、壁画、版画都有所借鉴。《舟之梦》(1990)属于该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形象与意象共生,构图与立意映发,不失为一件有风格有格调的水墨画。同时他的《青山图》(1988)也很有水平,在黑白灰、线与面、疏与密的大关系处理上可以鉴出自我的用心。大约从1991、1992年开始,李冬放弃了原来的线面平涂画法,开始了自我的新表现。《天使之吻》(1991)是一个肇端。
他开始大量用点,类似于油画笔触一样的方块点成为表现物象的主体,也逐渐浓缩成他的个人语言。《太阳太阴》(1992)、《朝朝暮暮》(1994)、《老街》(1995)、《情韵》(1995)、等作品都是这种尝试的成果。他的水墨画,吸收了水彩画的渲染方法,画面上铺染天地,然后又运用版画一样的方法,点写勾勒出表现主体,透视是西画式的焦点法,构图往往非常简略,突出主题,冗繁删却,而画面意境大多宁寂空旷,令人悠然而生一种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我以为,这一点正是李冬绘画“生存”的理由,也是其成熟的一个起点。
(二)
在近七、八年的不懈探索之后,李冬的绘画日渐风格独出而成熟起来。他在用笔的绵密细腻方面、色调的和谐统一方面、意境的深沉幽远方面,都更加精当而完善,显现出一种思想与理念上的独到与成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艺术的思考的深入,李冬的艺术道路愈走愈宽广。要知道,对于一位公安系统的基层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进行如此的艺术探索实践,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他在本职工作上干得十分出色,年青有为,精明干练,体现出专业才能,而他业余的精力时间,又都扑在了他衷爱的绘画上。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更加精彩,在业内外受到关注和好评。
李冬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的家庭熏陶分不开。李冬生长在一个艺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海涛是画海的专业画家,他的许多亲友也都是艺术界的名流,因此,李冬耳濡目染的多是艺术。李海涛先生的海画,风格极强,直接表现海洋风情,写实而讲究色调,气势磅礴,李冬也继承了父亲的画风,可说一脉相传,但是在画的题材上,他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放在了历史遗迹和古建民居上,更多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成为他绘画的一个独特品质。
水墨的前景十分广阔,探索的广泛可能性是敞开的。李冬已然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征途上还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