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展沸腾过后 需要进行一番“冷”思考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1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原标题:冷观艺术高校毕业展热潮: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




       在媒体融合、信息爆炸,各种社会资源步入共享的时代,全国各大美术学院毕业展这桌盛宴也以更为丰富的面貌进入公众的视野。毕业展不再是艺术界内、美术院校中的自娱自乐,日渐成为社交网络中的流量热点,群体性参与的文艺派对。在一派瞩目之中需要诘问的是,大众对艺术展览是否形成了成熟的认知?收藏市场是否更加眷顾毕业展场?院校学生的创作较早先是否更具前景?一年一度的沸腾过后,这些问题还值得人们进行一番“冷”思考。


  开门办展

  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


  八年前,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将毕业展对公众开放,在国内艺术院校中创了先例。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表示:“公众作为外力参与到展览中,促进了对于一些艺术评判标准的优化和改变。”为了让公众参与到艺术的解读中,让更多的人看到毕业生的创作成果,艺术院校的院方都致力于开放校门,使毕业展的宣传和公共服务尽量丰富。2017年,中国美院的毕业展延续了2015年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毕业展开幕式。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共享交通”与“共享网络”的资源都被物尽其用。院方与网约车平台合作,凡是将目的地设为美院校区的观众都可获取一定的打车折扣;展览期间,校内提供免费WiFi一键上网,参观者可以随时通过免费网络无限分享图片和视频。院方对公众之开放,是希望收获更广泛多样的声音,为艺术的发展和评判提供新思路,但是随之而来的依然是老生常谈的展品破坏问题。根据现场情况及多位毕业生反馈,多数观展者将毕业展视为一场新奇的庙会,一个“自拍的胜地”;除了“新鲜”、“有趣”的观感之外,并没有对艺术行业和艺术创作有更多思考。汉白玉石雕鱼被偷,蜡块堆叠的作品被改了形状,纤维艺术遭遇水灾……这场全城共享的艺术乐事,原本是以共享艺术审美、艺术观念为初衷,但最终最为显著的还是窃享成果的效应。


  与中国美院的开放态度一致,中央美院的毕业展也面向社会做足了宣传。3000多个西瓜将校园变成瓜田,校外群众被请来分瓜,彻底打破了艺术殿堂与大众视野之间的界限。央美同中国美院一样,也借力了共享交通,只是方式更为戏谑:学生们骑着共享单车,吆喝着“看展啦”,向社会发出邀请。这些极具噱头的方式似乎是特意为网络传播而设计,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交网络的热点。当人们应声而来,真正步入展厅时,却总能意识到瓜田归瓜田,艺术归艺术。虽然能够以夺人眼目的方式有效地将毕业展推向社会,但是展览本身的多样性与严肃性是否会在戏谑的宣传中淡化消解?炫目的外包装是否有助于大众对艺术本身的理解与认同?在共享时代,毕业展与公众的关系还需要多种尝试。


  伯乐难求

  收藏市场反应平淡


  对艺术生来说,毕业展的展场是对多年所学的总结展示,也是面向艺术市场的迈进。 为了更便于学生遇到“伯乐”,近两年,各大美院均在毕业展作品旁附有微信二维码,观者可与作者直接沟通。国美艺术基金会理事胡捷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毕业展确实是一个好的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2015年12月,基金会就举办过一次央美毕业生作品的群展。最初就是在毕业展上接触到几位学生,得知他们在东坝后街建立艺术群落,联合创作,便邀请他们举办了名为“另一个世界的可能”的群展。胡捷表示,今年央美的实验艺术系和版画系依旧是亮点,虽说暂无展览合作计划,但与几位毕业生建立了联系。


  今年央美毕业展上,北京商报记者还见到了青岛区政府的领导来看展并与美术馆沟通合作,大河书画馆,各大拍卖公司、美术馆负责人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展场。虽然资深人士云集,但对于毕业生的艺术创作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市场机遇满满。嘉德拍卖当代艺术部门业务经理朱琳向记者表示,“虽然会去看展,但并不会带着挖掘的目的”。对这些经营成熟、经典艺术品的机构而言,看展或许只为看而看,通常不会代理新人和收购新作。


艺术设计

文章资讯

联系我们

邮箱:34635301@qq.com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版权:功勋艺术家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