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艺术网讯 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品的独特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具有显明的个性,甚至有些“怪癖”。拜伦说:“我们艺术家全部都疯癫。”梵高说:“我越是耗尽精力,越是患病、疯疯癫癫,就越是一个艺术家——创造性的艺术家……”正所谓,无怪癖,不艺术!
谢颖苏:写字作画时喜欢让人挠痒
谢颖苏,清嘉庆至同治年间的著名画家,也是清末台湾艺坛最有影响的艺术家,被称为“台湾艺术开山祖”。他开创了“诏安画派”,主张绘画要有"神骨"、"气"、"品"、"逸韵",以达到"简淡之致"。他的画理,注重笔意、笔外神韵。《闽台文化交融史》一书中说他“擅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画竹”,“其所绘往往多瘦挺之姿,于潇潇中别有刚劲之气”。
谢颖苏作品
谢颖苏作品
但是这位享誉台湾画坛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却有个不得不提的怪癖。他作书或画时,不许人在旁边看他挥毫,先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密得不见日光,另把小纸条搓成一个捻子,蘸了油点上,照着来画。有时,为了刺激灵感,把袜子脱掉,叫随侍小僮,狂搔脚心,搔到痒处,至于不可遏抑的时候,他的灵感便汩汩而来,瞑目摇头,若甚得意,提笔一挥,不论是字是画,莫不妙到毫颠。
他所作以墨竹最佳;偶尔画大桃,每关直门来,把纸绢在床上铺好,脱下裤子,将屁股在颜料上一坐,狂跳数步,就纸绢上一印,便是一只大桃,再用毛笔随所印的轮廓加意勾勒一番,增上枝叶,一幅桃便这样地画成了,自谓是‘任天不任人之笔’。
傅抱石:得意之作皆得酒之帮助
书画大家的落款印章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的直抒心志,有的怀念故土或心爱之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很多画作的闲章更是别致,名曰:“往往醉后”,表示得意之作皆得之于酒的帮助。
傅抱石《人人送酒不曾沽》(1945)
傅抱石《琵琶行》
傅抱石作画时,身边是少不了一壶酒的。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酒像一团火一样从喉管滑入胃中熊熊燃烧,烧起一腔豪情。于是笔在手中,壮气盈胸,肆意挥洒勾勒,抒发满怀激情。笔下涌现幅幅波澜壮阔的佳作,处处流露酒的神韵,其气势锋如万马奔腾,波涛汹涌,而且往往奇峰突起,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而另有一类作品,则神清气闲,深得酒之韵味,如描绘陶渊明的《寒林沽酒图》,疏林薄雾之中,陶渊明年与书僮沽酒吟诗,缓步前行,画面静谧散淡,人物飘逸自然,情境与心境融而为一。陶渊明亦是饮中君子,傅抱石画陶渊明,可谓意气志趣相投了。傅老的女儿也曾回忆:“酒对于父亲有很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他的绘画艺术里,酒更是起着微妙的作用。比方说,父亲构思画作时总是有一杯在手,以畅思路;在画的过程中,也要有一杯来振奋情绪;画得顺手时,则要喝一杯一鼓作气;不顺手时,更要喝一杯来排忧解难。如大功告成,兴奋之下那就更要痛饮几杯了!”
酒是傅老作画灵感的源泉。他的画艺得之于酒,几乎非酒不画,同时他也深知酒之危害。他说:“昔陈老莲、高凤翰、许友介……诸大师,均毁于酒;而我过去最敬佩的日本近代画家幸梅岭,桥本关雪……也毁于酒。”他也曾多次试差戒酒,但终未成功。酒是傅老艺术生涯中的灵魂,没有了酒,很难说艺术之树还能长青。嗜酒而深知酒之害,戒酒又难以断酒,这是傅老矛盾心态的真实写照。
祁井西:白天睡觉 午夜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