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艺术网讯 诺贝尔奖官方今年又“调皮”了,玩起了跨界。北京时间13号晚间,2016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歌手、作家鲍勃·迪伦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被授予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
获奖消息一出,一时间有关于鲍勃·迪伦的消息铺天盖地。这才发现,鲍勃·迪伦是如此多才多艺,无论是音乐、影视还是文学,各个领域都有他的足迹。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鲍勃·迪伦还是一位绘画天才。
因车祸与绘画结缘
鲍勃·迪伦《Bicycle》,53.5×40cm,2014年
鲍勃·迪伦《Bragg Appartment New York City》,52.5×40cm,2014年
鲍勃·迪伦与绘画的结识源于一次意外。上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这场车祸成了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绘画才能。“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不得不承认绘画的魅力,绘画能够让人摒弃周遭的一切,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从此,鲍勃·迪伦开启了绘画之旅。
停不下来的绘画之旅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此后8个月间,他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这些作品构成了后来的图书《苍白系列》的主题。此后的时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三百多幅有着模糊线条和大胆用色的作品。
鲍勃·迪伦《Slide》,33×54.5cm,2014年
鲍勃·迪伦《Man On A Bridge》,27.5×22cm,2016年
迪伦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
迪伦有着自己的绘画态度,《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