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即将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8-17     作者:编辑    
作品人气

  展览名称: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

  开幕时间:2017年8月19日星期六16:00

  展览时间:2017年8月19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市朝阳区CBD中心百子湾路苹果社区)

  策  展:当代油画

  主办单位:当代油画、今日美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香港)、当代艺术杂志社、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北京胤湃景晟广告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战略合作:今日美术馆、德国伯恩当代艺术馆(德国)、地球村美术杂志(日本)、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日本)、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法国)、大象艺术空间馆(台湾)、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厦门艺术博览会、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中国美术年刊、当代艺术杂志、田汉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东方文化艺术团、宋庄艺术论坛、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

  Ⅰ 传承经典

  冯法祀、马常利、杨松林、宋惠民、刘秉江、路璋、张祖英、曹新林、文国璋、林俊生、买买提·艾依提、钟耕略、罗章才、郭北平、李坦克、吴银杉、刘孔喜、骆根兴、雷淑娟、刘建平、梁爱平、王嵬、高山、胥肇平、王明月、忻东旺、羊羔、童敬海、宋克、杨丽君、丁胜利、冷军、刘勐、朱世琴、安静、白建涛、徐志明、刘烨、刘晓强、张峰、蔡杰、郭福篇、达娃扎西、赵霞、牛浩东

  Ⅱ 东方意蕴

  汪诚一、闻立鹏、赵友萍、庞壔、宋贤珍、鸥洋、洪瑞生、鄂圭俊、若瑄、杨大全、杨晓康、赵开坤、徐福厚、陈敏、王辉、王彦文、段正渠、伍盛、杨参军、沈国荣、刘文星、贾跃民、邹光辉、马志明、刘工、余素政、廖学军、曾文、张亚伟、黄少鹏、柯萍、张培均、杨舟、赵培智、杨继锋、林卫东、纪雨彤、张洁、吴鹏举、杨朝雨

  Ⅲ 话语转型

  唐近豪、应天齐、龙全、张炀、毛毳、胡赤骏、布日固德、陈明华、孟禄丁、方力钧、张永胜、张方白、沈敬东、杜建奇、张闯、杨海、牛方、李剑芳、陈曦、赵尔俊、许东生、罗清、严智龙、马永强、唐华伟、冯相成、王海东、翁道胜、林琛、胡宗祥、秦蓁、康正昊、魏颖、刘宇轩

  油画艺术的语言结构本是建立在西方人文基础之上。彼时的西方世界发明了“油画”作为他们的视觉文本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油画艺术承载了可视性的西方文明,就如同古老的中国选择了水墨与宣纸承载视觉形象一样,对应着彼此观看世界的方式、哲学观以及文化。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就会形成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和融入别的民族的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既统一又矛盾,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性,而吸收外来文化又赋予了本体文化的时代性。通过对艺术史(或者文明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以上特性。东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对方的文化而产生新的文化,尽管彼此的融入并没有消除各自本体文化的民族性,但正是由于新文化的产生开创了新时代,使人类文明的边际不断拓展并持续进化。

  时至今日,作为西方舶来的油画艺术,裹挟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这股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历经百年而根深叶茂。油画艺术深深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艺术门类,参与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建构。

  “笔墨当随时代”,指的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应当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而源自西方的油画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以艺术史为背景,观察油画语言随着时代的演进与递嬗:通过参展油画家的集体视觉文本,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画卷依次开启——抑或上一个时代的终曲往往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序曲。

  探索和实验的目的是拓展语言的边际,以求获得未曾谋面的新意,并传达时代的声音甚或引领时代。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当代艺术潮流中,同样不乏变革的力量,许多艺术家尝试用各自的文化经验与想象力重塑油画语言,与传统拉开距离,以实现各自的文化抱负。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

严智龙-油画-床既是舞台Ⅱ-200×100cm-2011

严智龙-油画-春秋鸟-听音-200x100cm-2017  

  作为60后画家, 还少不了那一代人独特的沉重。这和当下80后、90后沉迷于网络而形成的文化娱乐化与消费性截然不同。或许,在网络主义与消费主义再次吞噬了主体精神与个性独立之后,我们在智龙身上解读到的沉重,恰恰代表着他们那一代人集体潜意识的思想根基,也是中国现代性艺术存在的时代理由与文化使命。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马永强-油画-飞沙系列·光语21-130x80cm-2016-2017

马永强-油画-飞沙系列之·光语7-80x130cm-2016-2017  

  马永强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种普世的意义和价值,他试图唤起我们对于生命、自然乃至宇宙的关注。无论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人类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都有同样的感悟。表面上看来,永强的作品似乎具有明显的中国性,比如作品的构图和意境明显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但是永强解构了中国画的符号密码,将它从具有地方性的文人趣味引向具有普适性的宇宙意识。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今天的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作为艺术家的马永强并不思考这个问题。他甚至不太考虑读者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对于马永强来说,首要问题是自我表达,尤其是儿时的生命体验的表达。通过儿时的生命体验,马永强找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进而找到了宇宙意识的表达窗口。马永强希望用细微的沙粒,来表达宇宙的雄浑。古往今来对于宇宙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们,都能够从微尘中见大千。我们从马永强的作品中,也能读出这种意味。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唐华伟-蓝色架构01-布面油彩-260X180cm-2017

唐华伟-线·像05-布面油彩-260X180cm-2017  

  我的拓展实验是将传统书法艺术的线性视觉语言置于以西方文明为背景的油画语言中,使之彼此相融,并且力求让二者“琴瑟和鸣”,升华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样式,在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下,以当下的观看方式激活东方书写性的文化范式,最终完成书法线性视觉语言的当代重构。

冯相成-油画-“里面与外面”系列之二-90x70cm-2016

冯相成-油画-“里面与外面”系列之三-90x70cm-2016  

  他在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风景写生作品里体现出他良好的油画基本功,而他的抽象创作着力表现人类的感情世界。这两类貌似不同风格的作品其实都表现出了油画语言中极其本质的特色和闪光的东西。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韵律和力度,点、线、面和色块的画面构成有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讴歌了涌动着的生命,似乎是人生的交响曲,把握着节奏和色彩带来的形式美感。他的画面色彩明亮、概括,尤其对色调的把握、笔触大小的变化、油画材料的肌理、油画刮刀的痕迹等,都显示了他油画的力度之美。冯相成先生的抽象系列作品将中国传统的墨韵和西方当代色彩相结合,丰富多变而耐人寻味,肌理制作产生了画面的松紧、疏密,刚柔相济,引人遐思,创造出了一种属于自己心灵需要的图式。

——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王海东-油画-逝去的辉煌·钢水之炉-97x132cm-2017

王海东-油画-逝去的辉煌·轧钢车间-90x120cm-2015  

  远去的大客车,旧的码头、船舶、吊车,老的蒸汽火车,老解放牌汽车,挎斗三轮,老式摩托车,老式双卡录音机、半导体(戏匣子),旧的发动机以及各种说不上名的机械、管道、零件一直是这几年我所关注的题材,一直充斥着我营造的画面,也就构成了我的那一代童年的记忆,灰蓝色、灰橙色、灰紫色的所谓天空,到近期作品几乎没有背景,一件东西孤零零地伫立在画布中央,呈现出一种莫名的伤感。那是工业时代的印记,如今那个时代已经夕阳西下。斑斑锈蚀都不足以表现它的没落,因为那种没落不单是岁月无情的脚步自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那种没落除了审美的失落以外,同时也意味着生计的窘迫、尊严的消失以及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历史上任何一种转变总是需要一些特定的人来承受其巨大的代价,而回忆与其说是一种安慰,不如说是在心理上加剧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翁道胜-油画-胜境-100×80cm-2017

翁道胜-油画-闲适-80×80cm-2017  

  翁道胜的作品,最吸引我的有两类:一类是对“面目”的凝视,另一类是都市风景。翁道胜用表现性的语言呈现他的凝视。占据整个画面的面孔,非是借由具体的五官特征或眉目表情,而是试图以一种近乎粗暴的直接方式逼近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对外在相貌特征的有意忽略与表现内在精神状态的诉求,在协调这一矛盾的过程中,翁道胜在不断地完善他的表述。“都市风景”也是翁道胜的绘画主题。林立的高楼、炫目的光色、影影绰绰的人群……不稳定的画面结构处理,为他笔下的这些景观增加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眩晕感和晃动感,也让潜在其中的那种莫名的焦躁自然浮现。显而易见,翁道胜关注的主题、他的语言表述方式,以及他的表达诉求,都因为他个人化的理解,而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力量与强度。

——段正渠(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林琛-油画-“我与你天天在一起”系列之二-50x30cm-2017

林琛-油画-“我与你天天在一起”系列之四-50x30cm-2017  

  未懂得说话的小小的我,睁开双眼,为周围那些迷人的风景而赏心悦目,默默地对自己说:“要把这些美丽的事物留下,不要让它跑掉……”于是,小小的心就决定收藏许多许多美的事物。渐渐的,才知道,画画可以将心里的美的事物表达出来,就这样,画画成了我表达的一种语言,它静静的,无需发音,更不用争吵,你在意它也好,不在意它也罢,它就默默在那里,用你的眼,与它相遇,用你的心,与它共鸣……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也许,我的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如何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呢?首先我同样经过美术培训,接受过学院指导和大量写生、临摹等训练。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

胡宗祥-油画-城市风景·俯瞰丛林-60x60cm-2017

胡宗祥-油画-城市风景·渴望-60x60cm-2017  

  我从城市生活的视角出发,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我借用“蛙”的形象将个人视角隐喻其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与现实并置的场景,也是我对城市里出现的各种景观的无奈观望与切肤之痛的体验。我把这种体悟用图像的方式付诸视觉表现,使人们从我的视觉图像中读到我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景观的一种观望与思考。

秦蓁-油画-如影如形三十八-120x180cm-2017

秦蓁-油画-如影如形三十七-120x180cm-2017  

  秦蓁的油画图像显然既不是典型的写实风,也不是抽象绘画,她的作品游离在这二者之间,她在铺陈色彩时,尽量放弃固有的写实概念,同时也放弃对照片的写生,一任性情和情绪宣泄于画布之上,颜色在她眼里是有机物体,透明、完美、诱人、生动,这有点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但秦蓁的中场收拾不是完形,不是让意图更加明确,更加通俗易懂,她的收拾像外科手术,是切割、刮骨、折叠,然后重组画面的空间关系和造型体系。阅读秦蓁的作品有时需要调整观者的习惯,调整时空观,甚至是对“油画”的重新认识。可以把秦蓁的这个过程和手段定义为“抽意”。刚刚在纽约结束的艺术博览会上,秦蓁的作品和语言接受了纽约方面的检阅并被热情接受,她的油画作品、版画作品以及数量可观的艺术衍生品统统被收藏,一个中国年轻的女艺术家带着这些作品和忐忑不安的“纽约情结”跨洋过海,经过博览会几天时间的激烈博弈和翻牌,最后秦蓁姑娘空着手,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走出了闭幕会场。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走秀,一次有特殊意味的纽约行。

——王轶琼(当代艺术家)

康正昊-油画-暴风骤雨No.1-120×120cm-2017

康正昊-油画-逃不脱-140×120cm-2016  

  脑海中的景象在不断地切换,一直没有抓住最想要的人、事、物。故事里流动着的节奏敲打着含泪却不淌的脸庞,生活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想打动谁呢?这或许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一道题。就在我沉浸在一种动情的流连忘返里时,天空划过的一架飞机打破了这律动着的心跳。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是这么认为的话,我就是个盲人,在寻找着光明,或远或近的、或偏或正的、或能到达或走反了的,不管了,因为这不重要,走到哪里就看看那里的景致也快哉!何必执着于想要什么呢!因为根本上早已得知。要是不知道的话,肯定就不必游走出门了!物是人非,街灯已开。站在一张绷好的画布面前,我热血沸腾地找到了不怕的心。别人说着品头论足的言语,我却听不进去。因为那和我不愿被漂浮的人性没有关系。随着一笔、一点、一片的开始,我坚定自己的状态心识是朝着一个很远、很对、很广阔的方向前行的。

魏颖-布面综合材料-燃烧-80×100cm-2016

魏颖-布面综合材料-洗澡-70x70cm--2016  

  “每一天都是新的”,这个主题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作品的线索中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生命态度,或许跟赫拉克利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有关。平静生活中的客观事件或者客观事物经过“我”这个容器产生了特有的转化,滤掉微弱的体验,加强了“我”的某些感受和思考。体现在绘画上的首先是加强部分的视觉化表达,其次是在绘画中引起观者的精神触碰和情感的共鸣,也许是瞬间的、细微的。我接受着每天的生活,但并不想苟且地活着,我想用充满诗意和真诚的画面记录它们。绘画上,我对于画面的表达和题材的遴选是笨拙和漫长的,因为很可能在结束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这一天所经历的和做的随即却被自己否定了。我记不清楚有多少天就这样被自己否定了,但是接下来的每一天却又是新的一天。

刘宇轩-油画-蛋-76x61cm-2017

刘宇轩-油画-褶-122x92cm-2017

  亚麻成熟后被从根到叶完整地收割堆积,待腐烂后留下坚实的纤维便可纺织制成自16世纪以来盛行的油画布面料。彼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自那以后,欧洲画师从对神像与人像的单一执着,逐渐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刻画。本已熟悉至不起眼的物件被一一呈现在画布上后,向世人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新面貌。 格物而致知,对日常静止物象的刻画亦是一种含蓄传达内心深处情感的修行。在如今,生活步调日渐繁杂,对身边事物的再创作更是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为我寻得片刻的宁静。我试图在表象与现实之间进行虚与实的探索,对独立物象以微妙的抽象形式来表达,并通过将背景扁平化的处理方式,使其与张扬饱满的主体相互制约,以构成视觉上的平衡。除此之外,我的创作过程亦是在寻求一种意识形态的平衡。现今看似普罗的全球一体化实则是被西方主导的意识形态所制衡的,当代艺术亦是如此。在西方符号体系神话的影响下,图像语言愈显刻板,能指逐渐固化。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裂缝中寻求独立,在他人话语权下传达自我的声音,亦是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