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系列(十五) 吴蜀大战应该这样打 文/吴佩松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8-04-26     作者:吴佩松    
作品人气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大战夷陵之战发生在东吴和蜀汉之间。本文探讨的是这场大战应该怎么打?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反攻而大获全胜的成功战例。此战起因在于孙权讨还刘备集团占据的荆州(南郡)不成,荆州守将关羽又以羞辱的方式拒绝了孙权的联姻美意,孙权趁关羽攻击曹魏,兵锋直指许昌之时,暗地结好曹魏,偷袭荆州成功,并擒斩了关羽。刘备深以为恨、为憾,在称帝后仅3个月,不顾劝谏,少有地感情用事,集结精锐,大举伐吴。东吴求和不成,只能向魏文帝曹丕称臣,结好魏国,避免两线作战,同时启用陆逊率兵迎战!

 

战争进程如下: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又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左右,首先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都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下。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不成。陆逊坚守不出,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特别是士气,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南方,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变。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之策。因为当时南方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 。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偷袭,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无功而返。至此,夷陵之战全部结束!

 

首先看吴军作战方略,非常成功!简单回顾一下东吴作战的前后部

 

一、 尽力求和

这包括两个方面:

(1)向刘备求和,这是先礼后兵的必要步骤,也是诚意的表达。江东攻取荆州是有理由的,毕竟你刘备借了荆州(南郡),一直赖着不还,加上关羽羞辱东吴君主,拒绝孙权联姻美意,那武力收复荆州,报仇雪耻也是理所当然,但考虑到吴蜀联盟,所以江东主动求和,至于刘备不许,那是另一回事情了,这步没走错。

 

(2)向曹魏求和,这步很成功。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后,彻底得罪了刘备集团,与刘备撕破脸已经不可避免。刘备也确实在积极准备后,亲率主力,进攻江东,想要报仇血恨,并要灭了孙权。孙权见势不妙,再次实行灵活外交,而且身段很低,再一次结好曹魏。这时,曹魏的当家人已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他也已经称帝。孙权已不再提赤壁大战时“与汉贼不两立”的宣传口号,当时曹操没有称帝,也没有封魏王和魏公,孙权就已经叫出这样的政治口号,现在曹丕都称帝篡汉了,孙权反而不骂了。非但不骂,他还向曹丕称臣,还接受了曹丕册封他为吴王,甘为藩属。当群臣质疑他的行为时,孙权说实话了,现在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刘备,所以必须放下身段向曹丕称臣,我都接受了他的册封了,他就没有理由打我了,曹魏也就没有趁火打劫的可能,从而避免两线作战,所以这次对曹魏的“友好(灵活)外交”势在必行。后来也如孙权所愿,这次大尺度的灵活外交,为江东彻底击溃刘备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时间,摆脱了被动局面,并又一次赢得了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成为三国各政治军事集团中唯一的连续打赢两场大战的获胜方。孙权在打“夷陵之战”期间,一直在和曹魏进行着外交周旋,一方面称臣、接受对方册封、大量进贡,但在敏感重要问题上丝毫不让,比如曹丕一直要求孙权“质子”,也就是要孙权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曹魏都城当人质,孙权用了种种方法拖延推托,直到打胜了“夷陵之战”。

 

 

 

二、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合理智慧地驾驭群臣

 

避免了两线作战后,任命陆逊为吴军统帅奋起抵抗。陆逊是在吴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被启用的。陆逊无论从年龄、资历、声望还是功劳都无法和黄盖、韩当、周泰、甘宁.....等前辈们相比,在稍有不慎就会挫伤众人之心从而引起内乱的现实面前,孙权毅然决然地启用了陆逊去领导一群和孙坚、孙策等出生入死,为吴国江山拼命了大半辈子的老将们,无论是谁都会承担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后果风险,关于这一点孙权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在国家危难当头,毅然决然地重用陆逊,绝对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对老将们的不信任和任人唯亲,而是建立在平时对众将的考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启用后生陆逊去领导老将,在孙权心目中,风险与成功相比,成功的概率绝对大于风险。他不直接提出来是他用人上老谋深算的深刻体现。这更体现了作为一代英雄的孙权超人的领导素质。在他以前的用人中,就多次体现了这一特征。如:任命周瑜都督江东兵马,力排众议,重用鲁肃、吕蒙等,无不是在老臣们众多非议和不服的环境下大胆启用的。同时也正是他这种用人果断的超人胆识,营造了他所领导下的吴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的政治环境。使吴国在与蜀国和魏国的历次战争中,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立国最久。

 

孙权启用陆逊不但体现了他超人的胆略和能力,更体现了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和驾驭群臣的非凡魄力和能力。在群臣对势如破竹的蜀军无计可施的紧迫关头,他没有亲自提出由谁领兵抗敌,而是要大家推荐可以担当领军破蜀重任的人,在老臣阚泽提出,并用全家性命担保的情况下,才毅然决然地不顾许多人的质疑而大胆决策,由陆逊率兵抗敌,这不是他没有想到陆逊,也不是他不信任陆逊的才能,而是怕老臣们不服从而影响大局。由阚泽提出来并用其全家性命担保,这起码表明,群臣中支持他孙权观点的大有人在,虽然有人心怀疑虑、甚至不满,但只要有人支持他,以孙权的威信和才能,足以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所以他力排众议,用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方式,拜陆逊为大都督,总领东吴各路兵马,并当着众人的面,亲自将自己所佩之剑赐予陆逊,并告之:“阃之内,孤主之,阃之外,卿主之。”“有不听号令者,以此剑诛之。”这就从精神上给了陆逊最大的鼓励,彻底去除了他难服众望的心理压力。在韩当、周泰、孙恒等将对陆逊不接受其出击蜀军、救援孙恒的建议而向孙权上书告陆逊的状时,孙权并没有责备这些将军,而是好言相劝,要求他们以东吴国家大局为重,相信陆逊的才能,大家团结一致,支持陆逊处理好军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将们才慢慢稳定了下来,最后取得了大破蜀军的伟大胜利。陆逊也最终全面掌握了吴国军权,成为东吴名帅之一。以上种种充分体现了孙权领导群臣的高超智慧。

 

三.策略得法

 

在蜀军兵进之初,士气正盛,陆逊主动避其锋芒,实行战略后退,将数百里的山地留给蜀军,然后不再退却,坚守不出,逐步消耗蜀军士气。

 

四、沉着坚忍有定见

 

蜀军屡次挑战骂阵,不为所动,不为所激。蜀军进攻孙桓部,陆逊有识人之明,素知孙桓得部卒之心,又有才能,城坚粮足,必能承受得住,所以有定见,不派援兵,避免了过早的消耗和兵力分散

 

五、耐心等待天时

 

吴蜀两军相持到次年六月,南方酷热。刘备舍弃了水陆并进,全在陆地,密林中连营几百里,坐等秋季。战略意图暴露无疑,且贪图凉快,不顾地形地利,并且没有变化的迹象,反攻时机到来。陆逊决定战略反攻,孙权批准

 

六、战术选择绝佳

 

考虑到蜀军连营几百里,又在密林之中,遂决定火攻,结果大获成功

 

七、乘胜追击

 

趁蜀军溃乱之际大举反攻,乘胜追击,孤悬之孙桓部也奋力进击,致使蜀军伤亡惨重,刘备仅以身免。

 

八、审时度势,见好就收

 

一则在于刘备收拢散勇,二则在于蜀汉后续援军驰援,蜀地本身易守难攻。特别是孙权并非真心向曹魏称臣,一直不送“质子”,曹魏甚为不满,有被戏弄之感,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军随时会攻吴报复,所以陆逊果断地于八月见好就收,孙权也同意。果然九月魏军就举兵攻吴,陆逊从容应对,魏军无功而返。

 

东吴作战方略及外交政策均十分成功,所以夷陵之战,东吴方面政治、军事、外交策略,及用人得当,几乎可以得满分 !

 

那蜀汉方面呢,十分失败,大伤元气,不仅是不及格,而且是低分!那作为蜀汉方面应该怎么来“打”这次夷陵之战呢?从东吴方面来讲,夷陵之战是无法回避,不得不打,别无选择!那从蜀汉方面来看呢?未必!

 

 

 

蜀汉要不要打这次“夷陵大战”从结果上看不应该打,但这是事后诸葛亮。从理智和政治大战略的高度来讲蜀汉也不应该打,但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任何事情都是要回到当时的特定情境中才能体会和正确把握决断。此话怎讲?我慢慢道来。

 

任何人都是理智和感情相结合的,政治家也不例外。当然卓越的政治家应该是理智型的,但若能把感情和理智处理的很成功的话,那他不仅是成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成功的人,而政治家首先是一个人,也应该成为一个成功优秀的人。那刘备面对荆州被吴偷袭成功,兄弟爱将关羽被擒杀的局面,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又是一个成功的人呢?

 

这样一个局面,对刘备而言,若没有任何举动,而是继续联合江东抗击曹魏,只能从理论上或者政治上说是对的,实际上是不可操作的。当你的亲人和爱将被敌人偷袭斩杀,丢失了大片河山,却要置之不理、继续交好,哪怕是为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这也是不合适的,其实是不可操作的,因为这违反了基本的人性。所以即使一代政治家,枭雄刘备也做不到这样,这是正常的。但刘备又是政治家和常人应该不一样,而此时刘备却完全和常人一样地对待处理,所以惨败于理智型的政治家孙权和军事统帅陆逊是必然的。那么作为政治家又作为一个人的刘备究竟应该怎么做?以及其他人应该怎么做?

 

首先,刘备悲伤愤怒是正常的,要发兵报复也正常、要夺回失地也正常,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层面。那作为政治家呢,在人的基础上他可以做上述的打算和实际的准备,但在具体实施上必须把握好分寸和火候。

 

赵云曾经劝谏刘备不要举兵伐吴,理论上、境界上都很高、很正确,实际上不会劝阻成功,因为不符合人性。刘备也确实没有听赵云的,那怎样的睿智建议刘备会真的听进去呢?

 

首先应该符合人性规律地认同刘备伤心愤怒、发兵报仇的合理性(从蜀汉方面来讲),并暂时先帮助刘备积极备战,为进攻江东做积极的准备。

 

然后在刘备情绪有所平复,很平静的时候,看准时机,睿智谏言。首先一定要肯定刘备报仇的合理性,顺势推出必要的作战方案(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在于以下:即强调战略格局是应该联吴抗魏,同时吴国实力只在我们之上不在我们之下,如果我们一定要灭了孙权,他们也必定以命相搏,倾国以战,战争谁胜谁败真的很难讲(不能说刘备一定败,这样讲刘备听不进去,说不定会有反效果)而我们鹬蚌相争,曹魏必将渔翁得利,结果两败俱伤,曹魏甚至可以一统天下,陛下您辛劳一辈子的基业就危险啦,这时是很有可能打动刘备内心的,因为他戎马一生好不容易积累起这么一点基业,若被曹魏乘势收编,这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那为今之计若何?刘备很有可能这样发问。

 

 

蜀汉方面(沙盘推演)为今之计两条路。

第一、摆出真的要打的架势,迫使东吴主动求和,实际上东吴这样做了。那么我们可以提出条件,惩办擒杀关羽的凶手、交出杀害张飞的叛将、归还南郡或荆州以南各郡,赔款,甚至向蜀汉称臣(东吴为了对付蜀汉,求和不成后也策略性地向曹魏称臣),蜀汉承认江东的相对独立性,但要求其以后协同抗魏。以上这些条件江东都有可能落实,那形势就对蜀汉很有利了。哪怕是看来最不可能的东吴向蜀汉称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就有实现的可能。一方面,面临刘备报仇雪恨、欲大举进攻之际。另一方面,在于魏蜀两国相继称帝,孙权也面临政治抉择,因为当时孙权不可能也称帝,(三国史上,孙权经过长期观望,在魏蜀两国称帝近10年后才称帝),但他面临政治表态的压力,事实上孙权在向刘备求和不成后,政治上做了表态,向曹魏称臣,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而孙权首先诚意地向刘备求和,若刘备同意,孙权断不会向曹丕称臣,因为刘备不许,孙权无奈,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暂时)向曹丕称臣,还接受了“吴王”的册封。既然能向“汉贼”曹魏称臣,那一向以汉臣自居的孙权就更有可能向新的唯一的汉朝政权——蜀汉称臣,尤其是在避免吴蜀大动干戈,东吴主动向蜀汉求和之际,而且战略格局对江东而言也应该联蜀抗魏的,就更有可能实现了。这样的话,三国很可能变成“2+1”的局面,即两个皇帝+1个地方实力派之间的角逐。这样的话,孙权可能务实地永远为“吴王”而不称帝,因为向汉朝(蜀汉)称臣后的孙权,若日后再称帝,就等于公然得罪了曹魏和蜀汉,容易遭到魏蜀两家率先的联合进攻,以孙权的理智和沉稳务实,一向以汉臣自居的孙权在向汉朝(蜀汉)的新皇帝刘备称臣后,就不会公然称帝,从而避免一举成为魏汉(蜀汉)两家的共同敌人。孙权后来的称帝是基于本来就一直和蜀汉联手抗魏,那江东主动“反叛”魏朝,不再臣属而称帝所面临的魏国压力和称帝前是一样的,至于面临蜀汉的压力,孙权也审时度势,巧妙化解还反而加深了吴蜀联盟(具体可参阅本人“三国中的灵活外交一文”)。但孙权若向汉朝(蜀汉)称臣后,且战略格局本来就应该联蜀抗魏的,孙权基本上就不再会有称帝的可能性了,而是务实地当一个“吴王”——地方实力派。这样在共同的强敌曹魏面前联手抗敌,是水到渠成之事!何况,向新的汉朝(蜀汉)称臣后的孙权,回归了一向以汉臣自居的孙权的本来身份,心里上没什么障碍,这比向曹魏称臣跨越的心理障碍要顺很多,当然前提是汉(蜀汉)吴关系要处理得当,蜀汉朝廷也要识时务地认识到东吴为名义藩属,在灭魏之前准予其相当多的独立性,而实质上达到联吴抗魏的战略目标就可以了。

 

从曹魏臣民那里来讲,广大的南方都承认汉朝的合法性,北方人民到底是归顺代汉也好、篡汉也好的“魏朝”,还是继续追随汉朝,继续做汉朝的人民?这就在两可之间了,民心层面和正式的三国鼎立是不同的,其影响不可低估。而避免了夷陵之战的大失元气,取得了江东赔款还地,还称臣求和,这时新汉朝(蜀汉)的综合实力和威望远胜于夷陵之战惨败后的蜀汉,诚如是,隆中对里,天下有变,两路出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

 

这样既给关羽、张飞报了仇,又拿回地盘,取得赔款,还能让孙权承认刘备的汉朝,因为孙权本来就是汉朝臣子。给予孙权讨价还价的余地就是或者归还南郡或者归还刘备早先还给江东的荆州长江以南各郡,赔款数可以讨价还价(这对孙权来讲是一样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形下,江东总要向一头支付。他既然向蜀汉赔款,就不用向曹魏大量进贡了,经济上不一定吃亏)。称臣后,刘备承认江东政权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为联合江东合力抗魏奠定了法理基础!

 

第二、真的打一下,取得一些胜利后,见好就收。比如以诸葛亮写信给其兄长,江东大臣诸葛瑾的方式等,透露出他们在竭力劝说与江东罢兵,但江东方面要表现出足够的求和诚意,这样江东一定会再次遣使求和,这样蜀汉方面可以趁势开出上述的谈判条件,取得的谈判成果还会再大一些。

 

总而言之,让刘备先出出气,然后再迫使东吴求和的态势下获得实利。这才是作为一个人也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的正确选择。同时能见机行事,适时提出上述这些正确建议的才是刘备手下卓越的大臣应该去做的。

 

吴蜀大战从蜀汉方面来讲,就应该这样打!

 

以上都是假设,也是一种“沙盘推演”,但这种推演有意义,若当年能这样诉诸实施,蜀汉就不会夷陵惨败,反而会实力和威望增加,甚至可能完成三国一统。而对当今的启示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人性规律,若将此智慧地运用到人类的正义事业,及因此而展开的军事、政治、商业等各方面竞争中,将无往而不胜!

 

 

 

【作者简介】吴佩松,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