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一舟——周伟俊书法的必然与自由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22-01-26     作者:编辑主任    
作品人气

       周伟俊,出生于1950年6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会副秘书长。其作品曾获文化部全国“群星奖”书法优秀奖,首届上海市“五一”文化奖书法金奖,上海市市民书法大展二等奖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览及海派书法晋京展等奖项。2016年聘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上海院书法院院士。
 
       周伟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年轻时从市区调来闵行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现早已在闵行扎了根。说起老闵行以前的故事,周伟俊显得十分自豪,我想这也正是他后来不管遇到多大的机遇,都不愿意离开闵行的原因吧。闵行几十年来处在市郊之间,是封闭在上海郊县内的一个市区绿州。这里有几十万大企业的产业工人和极高比例的工程专家团队,当年部级、厅级万人大厂,每家企业都招揽培养了极高水平的文化人才,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厚重,周伟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几十年工作认真负责,业余时间不断学习,且有各种各样的机缘接触南北文化交流和观摩书法,绘画,摄影,写作等等。




       在闵行这片安静而又热情的土地上,必然会培养出杰出的文化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工人作家、工人书法家、工人画家从一家家国家支柱产业的万人大厂中势不可挡地脱颖而出。之所以冠之以工人的称号,是因为他们是几十万产业工人大军的代表和梦想及寄托,以几十万产业工人的土壤必然培养的文化、艺术、形而上的大气质、大气度、大气场,种种能量之下的厚积薄发,充满了气运、气势、气息的书法作品,与众不同,必然在闵行这一片现代产业基地的工作和生活中爆发出雄强大气的书法作品。




 
       历史的变迁中闵行已演变成新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分工协作的大工厂由生产型也转变为成套集合,市郊与市区的交通变得非常便捷,因此周伟俊所走过的成长的必然的道路已难复制。旧中国的体制、新中国的诞生成就了齐璜大师,闵行在众多万人大厂的浩浩荡荡的厚重文化底蕴中成长了周伟俊。周伟俊的作品早在十多年前,无论在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辈面前,还是北京荣斋专家案头都早已被肯定和赞赏。当年荣宝斋很惊奇海派书法竞然有如此大气之作,向周伟俊征稿。




       周伟俊对这片土地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这里的生活从来没有无聊寂寞,而是安宁而平和,丰富而简约:与好友们安安静静地谈谈古今中外,聊聊天南海北;与志同道合的人挥洒笔墨,喝茶赏乐;空闲时备桌酒菜,与同仁小酌论道。在周伟俊的周围,可谓藏龙卧虎,作家、书家、画家、篆刻家、音乐家、美食家、大学教授、医学博士等济济一堂,同这么一群志同道合、各有所长的人士一起切磋、交流,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周伟俊渐渐从周围朋友的身上看淡一切功名利禄。佛学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使得周伟俊从自我检讨,以必然的趋势走向自由。这种向自由心境的发展,充分表现在周伟俊的近期书法作品,那样的自在,那样的洒脱,给他多大的纸就能运多大的正气,写多大的好字。令现场观摩书法者淋漓尽致地感受肺气肾血,气脉通畅。因此,中国传统医学是文化与经验的结晶,中国书法出自同根同源也离不开文化和经验,有了文化底蕴有了数十年经验才能有在书法天地间的自由。方寸之间,大于天,广于地,浑然气势恢弘潇洒龙飞凤舞。周伟俊的作品虽曾拔得头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观赏,电视台也拍摄个人纪录片,但他从不为傲,访谈之中甚少提及,他一贯拒绝外界的炒作和商业推广,安心“蜗居”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确具"大隐隐于市”的意味。从必然到自由这是一个海派文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中国书法家的成长经历。周伟俊在书法之路上已历练了五十载,经过几度的否定之否定,从看山是山到看山非山,如今又回归到看山是山,这是一个由必然通向自由的漫长而又曲折之历程,但他就是有着这份执着,咬定青山,勇于否定自我,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提起周伟俊的笔名“海上一舟”,他说表层含义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上海,又姓周的谐音;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他喜欢大海,向往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是因为海上苍天,天海一体,写字为人都要懂得包容。兼收并蓄,取众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大海无垠,自己就像一叶小舟,要敢于不懈精进,驶向光辉的彼岸。周伟俊的书法独具一格,他的大字字势雄浑,气势宏大,中锋用笔表现得十分明显,古拙自然又肃穆敦厚,不拘小节却又别具一格。而他的楷书取法晋唐,又吸取北魏碑版、摩崖石刻的鬼斧神工、造化自然,故他的行笔提按分明,按则万毫齐发,提则苍劲有力。每有细线条之处则更见精神,犹如包世臣《艺舟双辑》中所述“唯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线条中段又运行遒缓,如“锥画沙、屋漏痕”,刻入纸中,扎稳线条,结体奇倔宕逸,通篇字势神完气足,能寻古迹,却又别出新意。不论是篆、隶、行、楷、草的哪一个书体,周伟俊始终坚持“中锋”用笔,他说这与他年少时便同语文老师郑方进(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入室弟子)学习书法有关,他从小临习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中锋”二字早已深烙心中,稍长又临习唐代欧阳询《九成宫》,之后又涉猎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名帖,至此感受到古代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在他的书法临习创作过程中,周伟俊表示“文、史、哲”也是书者必备的功底。




       书法以一种线条之美来展示感情、心境;而文学用内涵来反映思想、观念。文化是书法的灵魂,少了文化,就少了灵气、少了底气。书法,反映出所属时代的审美取向,也能折射出所属时代的审美高度、宽度、广度、气度,周伟俊认为书者身上同时有一种“传承”的社会责任,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书法技法的传承,更是技进于道,传承书法的文化尊贵和高贵品性,传承书法的神圣神奇和博大精深。而在此传承过程中,当代书家也应勇于承担起肩膀上的责任,努力不愧对“书法”二字。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亦醒亦醉的中国梦。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