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被历史掩埋的“璞玉”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1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摘要: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舞台上,活跃着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栗、潘玉良等知名的艺术大师,而同一时期的常玉却知者寥寥。但是,在近年的各大拍卖场上,常玉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有关他的研究资料和作品一时间铺天盖地。...

标签:

      张雄艺术网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舞台上,活跃着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栗、潘玉良等知名的艺术大师,而同一时期的常玉却知者寥寥。但是,在近年的各大拍卖场上,常玉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如2009年《猫与雀》拍得4210万港元,《青花盆与菊》拍得3482万港元;2010年《青花盆与菊》以5330万港元成交;2011年,《五裸女》以1.2832亿港元的天价成交;2012年,《蓝菊与玻璃瓶》以4770万港元成交;2013年《八尾金鱼》成交价格6732万港元;2014年,《聚瑞盈馨》竞得8076万港元;2015年,《蓝色辰星》以8188万港元成交;直到今年《瓶菊》以1.0358亿港币成交”,总成交金额超过5亿。随着常玉作品身价的迅速攀升,常玉这个名字也渐渐被人所熟知、提及。有关他的研究资料和作品一时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然而,这样的荣誉和成就对于常玉来说太晚也太迟了。




《瓶菊》


      20世纪初的法国是一个艺术文化荟萃之地,特别是巴黎,被称为“艺术之都”,几乎全世界顶级的艺术家都汇集于此。巴黎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无数的青年和学生,其中就包括常玉。1921年,常玉初到巴黎。当时的常玉家境优越,不必像徐悲鸿等同时期留洋求学的中国艺术家一样为生计发愁。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三十年代,兄长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常玉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从一个富家子弟瞬间跌到谷底,生活的极其艰难。虽然办过画展,卖过几幅画,但贫困依旧如影随形,不得志的孤独感也愈渐加重。直至1966年,常玉因煤气泄露死在工作室里的时候依然是一贫如洗。这位可怜的艺术家,终其一生从未享受过像徐悲鸿一样的盛名,艺术之路一直走得孤单默默无闻。在常玉的动物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位在外游子的凄凉与孤独。他的动物作品,多表现在苍茫大地,古道绵绵,或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中,只有那小小的孤独的动物。愈到晚期阶段,常玉所绘的动物越来越小。似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悲寂寥之感。据说常玉最后创作的作品,正是一只极小的象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之中,孤独的前行。虽然常玉的一生就像梵高一样,不得志,贫困潦倒,充满悲剧色彩,但他的身上有与其他众多艺术家与众不同难能可贵之处,那就是“不媚世俗,我行我素”。身为艺术家,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不参与任何艺术组织,也没有发起过任何艺术运动,虽然他在巴黎学习绘画,但依旧保持自我独立的精神态度,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绘画技巧,而是创造了与任何一位艺术家迥然不同的“既不东方,也不西方”的“常玉风格”,因此他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更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个纯粹的艺术家,从不炒作,宣传包装自己,即使画的画根本卖不出去,也不会为了迎合市场委曲求全,完全忠于自己的创作理念。在那个谄媚功利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一个艺术家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是何其艰难,但常玉做到了。




晚期的动物作品《荒野中的小象》


       女人、花、以及那苍茫辽阔中的小动物是常玉终其一生喜欢描绘的主题。这些作品以简约的线条,单纯的色彩,用西方艺术的现代绘画语言表达了东方美学精神。常玉如此执着于用西方艺术传递中国美学的原因与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常玉自小在书香门第之家成长,受父亲书画的启蒙,亦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深深扎根在当时还是少年的常玉的心中,一直影响着他,直至死去。常玉代表主题裸女作品就是以西方的视角,用几何分割来构图,在细节方面没有做过多的描绘,线条流畅简单,却没有一笔是多余的。这些裸女,书画家百科,大都丰满肥硕,但风韵张扬,有的独眼视人,有的若有所思,体态含羞带怨,整幅画面即表现西方绘画张扬的气质个性,又保留了东方绘画讲究的留白和简约线条,突出了常玉独特的艺术风格。常玉的晚年作品,画面愈加简洁朴实无华,技法炉火纯青,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境界,即便抛去作品中的孤独、凄凉的情感,还能读出人性精神的味道。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