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多久没有手写家书了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1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张雄艺术网  近日,中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揭牌成立并展出了千封历代手写家书精品,此展不仅展现了中国家书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将消失已久的家书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不论是遭遇战乱纷飞或者享受宁静和平,家书都是古人遥寄绵绵乡思的首选。上至达官显贵,下至百姓人家,都喜欢在家书上表情达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意,只道早还乡”,古人在手写家书时的摞摞深情和相思,即使隔了千百年,依旧那么沉甸、芬芳,纸薄情长。直至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微信、QQ、微博等众多通讯方式的出现,家书已不再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选择。科技浪潮中,家书已日渐式微。




展览现场


       家书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知最早的家书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两件秦代竹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据考证,这两件竹简是两封家书,是黑夫和“惊”两个士兵写给兄长“中”的家信,后来被称为“黑夫家书”。在信中两兄弟向家人诉说战争的困境,生计的困难,但更多的是对母亲对家人的嘘寒问暖,思念情深。在千咛万嘱,反反复复的询问和述说中,让人看到了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可贵。汉代开始,随着纸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在竹简上书写家书了。只需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遥寄相思。历史上流传下的名篇家书有许多,诸葛亮的《诫子书》、文天祥《狱中家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骆冰王的《与情亲说》等,千古传诵。明清时期是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将家书收录到文集中,其中《曾国藩家书》《板桥家书》《梁启超家书》等广为流传,是中国文化史上开出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出土的“黑夫家书”


       西方人曾评价家书是“最温柔的艺术”,家书确实是温柔的,长辈用家书教导孩子,丈夫用家书表白妻子,游子用家书传递思乡之情,家书温柔而且珍贵。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尽期望尽家书中,这篇家书也成了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内容广泛,小至家常琐事,大至治国安邦,涉及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内容,真知良言,将毕生智慧所学教于后辈,用心良苦。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的近百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父爱,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谈爱国,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爱子之心,溢于言表。沈从文在写给亲人的家书中写到“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书画家百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让他的妻子张兆和不禁感叹“我是全北京做富有的人了”,谁说不是呢,古人早就说“家书抵万金”了。


       过去,是一段言而有“信”的岁月,如今是一段言而有微信的岁月。人们已不再“欲作家书意万重”,也不再企盼“云中谁寄锦书来”,一份思念往往是在“输入”和“发送”之后完成的,虽然方便快捷,但科技终究不能替代笔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舐犊之爱,作为中国亲人间表情达意的传统方式,您已多久没有手写家书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