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艺术网 文/胡莹)山有山的胸襟,水有水的仁德。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喜欢无拘束地游历于山水田园之间,陶冶性情,寻求创作灵感,以融入大自然的无限惬意与无私情怀,来表达对一山、一水、一树、一木、一花、一草、一石、一瀑的真情实感与深邃哲思。《兰亭序》、《高逸图》、《富春山居图》都无不体现了古圣先贤将自己的才智、品性与自然山水深深融入之情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在萃取天地万物精华的同时,又提升自己的修为悟性,为后世留下千古名作,深深地令人折服。
陶胜武作品
然而在经济与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感受与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用说从自然中汲取智慧的结晶、人性的光辉。人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却是置身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之间、物欲横流的欲望当中,而不是在大自然中、宇宙万物博伟的力量中。当今社会,人们并不缺乏物质上的追求,而是匮乏精神上的信仰。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走进国家一级美术师、自然画派创始人、当代实力派画家陶胜武先生的艺术人生,共同享受艺术与大自然鸣奏的动人乐律,感悟那久违的美好、本质与真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笔者见到了来自北京的画家陶胜武先生。陶先生祖籍江苏,倒也看不出南方人的特点,反而在他身上散发着北方人质朴、豪爽的气质,短短几十分钟的采访中,他竟然时隔一两句就会发出爽朗的笑声,令我惊讶,不过梳理下来,这倒也非常符合陶先生完全将自己放空于山水自然,感悟山水性情之山水“本色”。
陶胜武作品
求学、北漂:两个“7”
陶先生出生穷苦。他是一位靠吃苦好学的韧性与独特深入的感悟闯出自己一片艺术天空的画家。在他的学艺生涯中,烙印着两个“7”:70块钱到河南求学,700块钱闯北京。陶胜武先生从小就喜欢画画,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一直在精神上鼓舞着兄弟几个闯出自己的天地。在他26岁那年,在报纸上读到郑州黄河美院招生,于是怀揣着70元钱上路了。到了学校门口,兜里只剩下40元,他在学校门口徘徊了三天,最终被学校的一位老师收留,在老师家中伺候其父亲,由于他吃苦耐劳,本性纯朴,求学精神最终感动了老师,作为旁听生进了学校学习美术。由于每个月只有20元的生活费,陶胜武先生早晚吃稀饭果腹,实在饿极了,就去摘生地瓜、生茄子充饥。由于经常饥饿,一年下来,陶先生全身浮肿,最终由于没有学费退了学。
之后陶胜武先生只能在家坚持自己练习绘画,又过了几年,求学的强烈欲望不断激励着他,他想去北京闯一闯。于是家里人凑了700元给他,心想他到了北京钱花完了就会回来,没想到,陶胜武先生此行之后非但没有返程,竟然还在北京扎根艺术了。当然,作为一位无依无靠的北漂艺术家,刚开始到北京之时,陶胜武先生也只能暂时放下艺术梦想谋求生计,靠着吃苦耐劳的本性,他到处打工,油漆工、线工……..无论风吹雨打、烈日焦阳,为梦想奋斗的日子异常艰辛。但是陶胜武先生就是有一股坚定的信念,对于艺术的追求,在任何困苦的条件下,他都不愿意流于俗世,他从不参观其他展览,因为他不愿意局限自己的思维,他有自己明确的定位,要画出自己的好作品。终于他的画作被藏家看上,慢慢地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与推崇,并结束了打工的日子,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专心研究与创作自己的艺术。
陶胜武作品
深山修行:感悟山水“本色”
陶胜武先生的一大艺术特色是他十分推崇像古人一样,以自然为标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大自然中感悟绘画艺术的生命。他说:“一位艺术家,不到自然中,不了解生活,他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与许多艺术家不同,他每年有4个月时间要在山里修行,而且俨然是一位“苦行僧”,无论刮风下雪,他早上带着面包出门,晚上住在老乡家。因而他画虾,观察得非常透彻,他说虾在行进的瞬间或逆流而上时,动作都不一样。他笔下的虾特别有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极具灵动的意境。他笔下的飞瀑、山石、山色也与众不同,跳出了历代山水画作的程式感,时而岩层裂变而雄浑;时而飞瀑溪流之声此消彼涨,生生不息;时而浓墨飞雪,侠骨道心,人间奇景;时而山色令人眼前一亮,至击心灵,透露心迹。真山真水真性情,乃山水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