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知多少?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1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张雄艺术网  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的由来与传统


      上古时期,秋季登高和春季渡河一样,有着祓禊的含义,即祓除浊恶,净化身心。登高作为重阳习俗,始于汉代,成于魏晋。到唐代重阳登高已广为流行,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现今,重阳登高在很多地方依旧流行,已成为一种休闲健身的方式。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有关其由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登高也可能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大河书画馆,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登高——书画界一大题材


       作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多少诗人留下了吟唱登高的诗作,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杜甫所作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画家也常常以重阳登高为题材绘制作品。著名山水画家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和《大屋山登高》便是以登高为题材的画作。



张大千《大屋山登高》 183×945cm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