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究竟是谁所作?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2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张雄艺术网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既是赏花赏月的美好时光,也是文人墨客挥笔泼墨、书法感慨的重要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的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论及与中秋有关的书画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王献之(传)的草书《中秋帖》便是其中一件著名的珍品。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


       如何断句释义 引发众多遐想




(传)晋代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文中没有句读,而如何断句引发了众多遐想。因无法获知当时具体的情况,很多内容也无法考证,故没有明确的说法。


      有人认为应该这样断句: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具体的大意应该解释为:“中秋团圆节到了,出征的将士还没回来,得胜回朝 ,回朝就是出征凯旋了 ,书画家百科,还不知道前方的情况, 人们为什么庆祝,还是等待班师回朝的大军吧。 ”还有人认为《中秋帖》中的“如何然胜 ”不正确,因为在草书中 “ 然” 和 “能 ”几乎写法差不多,所以他认为文中的是“能”,而不是“然”。即“如何能胜”。而断句就应该是:“中秋不复, 不得相还, 为即 ,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果是这样断句,那么大意便是:“中秋时节不能收复失地(或者 “光复失地”)就不能回家,为此,我很想反省一下 ,怎么样才战胜人家何庆等人的大军呢?”


       关于《中秋帖》如何断句,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发展至今,相对于结果,探索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显得更为重要。虽没有句读,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这应该也是《中秋帖》引起众多关注的原因之一。


       没有落款 究竟是谁所作?




      《中秋贴》没有落款,虽帖正文右上角有乾隆皇帝的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但具体是谁所作,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中秋帖》所用竹纸非东晋时制造,而以竹为原料的纸是宋代才有的。在此之前,魏晋多用麻纸,到隋唐则以皮纸为主。从《中秋帖》的笔迹来看,其字迹厚重肥润,这种风格当是使用软毫无心笔书写效果。叶梦得《避暑录语》中说:“(宋)熙宁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而晋代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其笔锋坚硬且蓄墨不多,面貌瘦骨清像,书写效果不同于赵宋后使用软毫无心笔肥润厚重的风格;而且墨迹本《中秋帖》虽然是一气呵成,行笔痛快,但是,点画奔放缺少含蓄,气息也不太高古, 不像是王献之的真迹倒像是北宋米芾书法之“刷字”特色。因此,有人认为《中秋帖》应该是米芾摘取王献之《十二月帖》部分内容的临本。


 

 

《十二月帖》与《中秋帖》      


      《十二月帖》的文字内容是:“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反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此帖文字也不通。如把《中秋帖》与《十二月帖》相比较,可以发觉《中秋帖》是节临且意临《十二月帖》的。《十二月帖》中的“十二月割至不”“未复”“恸理”这十个字未临,“反”因草书形近“为”还被误临成“为”字。那么《十二月帖》为什么文字也不通呢?据明董其昌考,《十二月帖》与《淳化阁法帖》中的王献之《庆至法》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因此文意不通。(摘自《中秋帖,一个千年“玩笑”》等文)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