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画: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的中国“元素”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2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张雄艺术网讯  2016里约奥运如火如荼,洪荒之力遍布赛场。截至2016年8月16日,中国已揽获金牌15枚、银牌14枚,铜牌17枚,奖牌总数46枚,位居世界第三。达芬奇曾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健康的体魄,优秀的素质,就没有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富饶,亦不能保家卫国、国泰民安。还记得1896年英国人刊登报纸开始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吗?在1936年中华民国参加的奥运会代表团几乎全军覆没,运动员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发表讥讽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在此后的近50年间,中国运动员都没能彻底甩掉这顶屈辱的帽子,直到1984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击碎“东亚病夫”的称号。历史证明,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上,在今天大放异彩的奥林匹克赛场上,也蕴藏着古老中华文化的智慧竞技。

 

中国蹴鞠与奥运足球

 

足球起源于中国,在古代被称为“蹴鞠”或“蹋鞠”,其中的“鞠”即为球,一般以皮子缝制,有空心球与实心球之分。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如今中国足球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重建古代雄风,一直是国民所期待的。

 

古画赏析:




元 胡廷晖 《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宽28.6厘米,长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的著名画家苏汉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则是元代钱选的临摹品。画面设色淡雅,用线古拙,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等四位宋朝开国功勋。赵匡胤踢球在当 时是赫赫有名的,他尤其擅长“白打”,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可使 “球终日不坠”。




《蹴鞠图》局部



 

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南宋宫廷画家马远所作的《蹴鞠图》非常传神,抬头踢球”是传为马远所作的《蹴鞠图》最独特之处,存世的同题材绘画中人物多在“低头争球”。画中皮球被踢至半空,众人望球兴叹,难怪这蹴鞠方式会被古人冠以“流星赶月”的美名。更美的当属画面右上方踢球的仕女,她身着饰有粉色衣襟的上衣,撩起上衣的下摆,屏气凝神,紧盯空中皮球。她身后的婢女更紧张,手拿宽大白布,似随时要上前为女主人擦汗。女性参与蹴鞠,必定要冲破世俗的枷锁,也可能是青楼女子吸引顾客的才艺。

 

中国布库与奥运摔跤

 

角抵,满语称为“布库”,是由原始先民的角力搏斗演化而来,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意为两两“抵触”,起初是作为具有技艺的表演形式。春秋时期,角抵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至魏晋南北朝角抵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即“相扑”。在隋唐时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爱,例如唐穆宗每三日必看角抵杂戏,晚唐时为了方便表演还专门设立了“角抵朋”。

 

角抵是中国古代摔跤运动,是人们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一项体育活动。摔跤运动有多种形式,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这是一项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运动,竞技时不仅需要灵敏的反应,合理动用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而且同时还要注意动作的优美和利落,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