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并非“情人节” 你知道吗?

分类: 艺术资讯    发表于:2017-07-02     作者:大河书画馆    
作品人气

摘要: 然而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基本文化道德缺失,人情淡薄信任感丢失的今天,种种压力与精神空虚亦接踵而来,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沿着一条纯正的脉络传承下去。

标签:



张雄艺术网文/胡莹)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等等,然而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基本文化道德缺失,人情淡薄信任感丢失的今天,种种压力与精神空虚亦接踵而来,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沿着一条纯正的脉络传承下去。许多年轻人、甚至年纪稍长的人们已经根本不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由来与基本礼仪。过节成了歌酒生活以及彼此寒暄,接着处理各种节日综合症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岌岌可危。其实古人过节极其讲究,渗透着惊人的哲学智慧,追求自然与天地韵律沆瀣一气,与宇宙合一的哲学观以及中华文明优秀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思想精华。对于当今社会物欲膨胀、道德沦陷,而精神仍然极度空虚的人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能释放我们潜藏在身体内的负能量,迎来阳光灿烂的明媚春天。在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七夕”即将到来之时,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七夕的真正意义吧。

 

在干燥炎热的夏季,汗水浸透了衣背,令人烦躁不安,此时街道的巷口传来了一深一浅的歌声“没有情人的情人节”…“1000个伤心的理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情歌不断切换着频道,失恋的、甜蜜的、苦恋的、热恋的“情人们”都迎来了传统佳节“七夕”,七月初七这个日子才不会因为每个人不同的状态而改变时日,不过,你知道吗?这个“情人们”过得热火朝天的日子——七夕,并非是情人节!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古人们在七夕望月时常常吟咏的诗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活动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加之“七”与“妻”同音,故而人们又称这天为“少女节”、“女儿节”。

 

古代的女孩们在七月初七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这被称为“穿针乞巧”,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中国古代,“七夕”并没有情人的概念。古代女孩们也想不到,她们曾经神圣的纪念日变成了几千年后的“情人节”。或许是因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爱情传说太过美丽:牛郎和织女原本是一对恋人,却天各一方,被无情分开,每年七夕这一天,成千上万只喜鹊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团聚。现在的年轻人把它当作了一个爱情节日。

 

其实这些也尚可理解,但是当“情人节”变了味,成了年轻人挥霍的节日,挥霍着爱情,挥霍着金钱;投机倒把的商人也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不顾传统道德及职业道德大肆宣扬性用品,赚黑心钱,这些商贩显然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就是对“七夕节”赤裸裸的亵渎!在红色浪漫、衣冠鲜亮的表象背后,即是对人性丑恶的深刻揭露。以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七夕节的精髓在中国能从传统的民俗中完整地保存与传承下来,一些傻炫白的拜金女将减少,一些渣男也将消失,人们的爱情观将不会像现在这么迷茫、复杂、随意而虚无。

 

有意思的是,日本和韩国也有“七夕节”,它们都源自中国。在这两个国家,“七夕节”都与情人节无关,而是保留了中国古代“乞巧”的传统。相反,在中国这一习俗却正逐渐消失。

 

当然,“七夕”无论是古代女子们乞求贤淑达礼以及乞求爱情婚姻美满的神圣日子,还是今天有情人相互传达爱意,祈愿美好的祝福而言,古今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美好意愿都是相通的。我们都期望用真挚的情感关爱着身边每一个人。

 

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官方备案

ICP备17020777号-2 公安部备案:41021102000100
主办单位:功勋艺术家网,协助单位:功勋艺术家网评审组委会 本站内容由书画家自行提供,如遇经济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