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人云: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福建书画家张成俊,多年来在书法和绘画的实践和探索中,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自辟蹊径,自创“怪体字画”,“画字写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标签:
张雄艺术网讯 古人云: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福建书画家张成俊,多年来在书法和绘画的实践和探索中,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自辟蹊径,自创“怪体字画”,“画字写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成俊出生于福建诏安。诏安历史悠久,山川毓秀,人杰地灵,文风炽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之美称。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让其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之祖上名家辈出,艺术的熏陶,更是燃起了他强烈的艺术追求。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古往今来,画竹名家辈出,如宋代文同、元代吴镇、明代夏昶,清代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无一不是在追求竹的崇高精神境界。张成俊先生也独爱竹石。古人云:取法于上。张成俊遍学古人,寻法前贤,竹石的绘画上受郑板桥和启功的影响较大。张成俊笔下的竹石对于郑、启二人的借鉴是明显的,但又与他们拉开了距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虽然他笔下的竹石不似郑板桥先生的作品那样老辣,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笔下的竹,形态纤瘦,却充满傲气;纤细的竹叶与周围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竹子的别致。勾勒如此纤细的竹叶,用墨至关重要。张成俊对于墨的运用恰到好处,如蜻蜓点水般,又不失韵味,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为了细致的刻画竹的特点,张成俊笔下的竹都为单枝或几枝。有少幅描绘群竹的作品,对于竹子的描绘虽然没有那么细致,但也别有一番风貌。竹与竹之间分组排列,错落有致,画面散中有动,充满奇趣,洒脱中寓意着自然。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成俊先生之所以能够取的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对于竹石的热爱,还源于他的长期的坚持,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虽无所师承,但却不断的突破自我,大河书画馆,仔细研究历代竹石的画法,特别是对郑板桥竹石作品的研究,领悟其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同时注重观察,落笔前,将所要描绘的竹构思好,创作时,自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一气呵成,这是对意在笔先的最好印证。
有学者认为中国画的核心就在于通过画面,向人们展现美的同时,传递画外之音,画外之意。张成俊画里的画外音便是题画诗。对于提画诗,大家熟知的便是郑板桥先生的“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受其启发,每完成一幅画作,张成俊都会在画上题字,以传达其中的画外音。张成俊先生对于题字相当讲究,一般是根据创作时的状态,有感而发,但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后才落笔,真正做到胸有成竹。通过提画诗,诗画互补,使画中的意境更加深远,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